【地理位置】康樂縣位于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端,東臨臨洮縣、南接渭源縣和臨潭縣、西靠和政縣、北連廣河縣,于1940年建縣。距省城蘭州108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國道310線(臨康和二級公路)和國道248線(康冶二級公路),省道311線、317線貫穿全境,沿太子山旅游扶貧大通道正在修建,縣鄉公路四通八達。自北魏以來,境內先后設過藍川、安樂、長樂、水池、黨川等郡縣。歷史上分別隸屬隴西、狄道、洮岷、河州等州縣管轄。境內有絲綢南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橫穿東西。
【行政區劃】全縣國土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轄5鎮10鄉,152個行政村,1618個村民小組,8個社區(新治街和城東、城北、濱河4個城市社區,胭脂鎮馬集、蓮麓鎮斜角灘、蘇集鎮蘇集和景古鎮秦家河4個農村社區)??側丝?7.9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9.35%。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哈薩克等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61.12%,是國列、省列少數民族貧困縣,也是國家六盤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
【經濟指標】2019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84億元,同比增長5.6%;第一產業增加值5.72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5.43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23億元,同比下降13.2%,第三產業增加值9.69億元,同比增長6.3%。大口徑財政收入20926萬元,同比增長12.7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332萬元,同比增長22.83%,財政支出293204萬元,同比增長12.92%。固定資產投資16.74億元,同比增長3.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4億元,同比增長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4元,同比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同比增長10.1%。萬元GDP能耗降低率2.1%。
【自然資源】康樂縣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的農牧交匯地帶,境內海拔1898—3908米,年均氣溫6.6度,年降雨量518毫米,無霜期141天,素有“胭脂三川米糧川”之美稱。全縣有耕地63.63萬畝,人均2.3畝。草場25.272萬畝(可利用23.98萬畝),林地26.34萬畝,有松、柏、楊、柳、樺等200多個樹種,活立木貯量32.67萬立方米。全縣群眾素來有植樹造林的優良傳統,1975年被國家農林部評為“全國造林先進縣”,1984年被中央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2016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境內河谷縱橫,群峰迭翠,風光秀麗。白石暑雪、藥水靈津、麻山雄關、亥姆晨煙、走龍飛瀑、懸崖古道、古木擎天、古殿雄閣、虎狼鎖鉞等十大自然景觀匯萃了高原之粗獷、農區之田園、牧區之草畜、旅游山水之精華。已開發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藥水峽森林公園、竹子溝、牡丹谷、西蜂窩寺、線家樓等13個旅游景區景點,其中3A級旅游景區1處(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蓮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集險、秀、美、奇、靈于一體,因形似蓮花而馳名。
【傳統文化】康樂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之要沖、各民族“茶馬互市”的活躍區,是貂蟬故里,胭脂赤兔馬的產地。歷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渾、鮮卑、吐蕃等古民族生產生活。全縣有文物保護遺址13處(國家級1處,省級1處),在邊家林、椿樹、塔關、豐臺、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遺址,有紅軍長征途經景古地區遺址——線家樓、石家樓,其中線家樓遺址已被確定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個以農耕牛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相傳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三國時期關羽胯下的寶馬良駒——胭脂赤兔馬就來自康樂胭脂川?!吧徎ㄉ交▋簳币驯涣袨閲壹壏俏镔|文化遺產名錄,康樂縣已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已建成蓮花山花兒傳習所,被蘭州城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確定為藝術實踐基地。傳統的“六月六花兒會”、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悅耳的洮岷“花兒”,吸引了八方游客。
【特色產業】康樂縣是全省20個牛羊大縣和17個中藥材種植重點縣之一,是省級現代畜牧業示范縣,甘肅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加工營銷中心,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省種苗補貼縣、勞務示范縣。2011年,全省林木種苗工作會議在康樂縣召開。2013年8月,成功舉辦了全國肉牛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康樂首屆牛業發展大會。近年來,康樂縣按照“以旅游產業為引領,以肉牛、勞務、育苗、中藥材產業為支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大產業發展資金投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2019年底,全縣共接待游客210.75萬人(次),同比增長6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5億元,同比增長66%;全縣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238個,其中:州級以上標準化養殖場32家。規模養殖戶6700戶,畜禽飼養量達到158.7萬頭(只、羽),肉牛飼養量21.4萬頭,出欄8.16萬頭;羊飼養量49.5萬只,出欄29.22萬只,雞飼養量89.9萬只(羽),出欄73.6萬只(羽);完成畜牧業產值3.6億元,畜牧業增加值2.6億元;輸轉農村勞動力6.51萬人,創收13.07億元;以云杉為主的育苗留床面積6萬畝,“康樂云杉”以種植面積大、品種規格全、土球粘性好、成活率高的優勢,已走出甘肅,銷往西藏、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河北、陜西等省市,深得各地苗木采購商的信賴。全縣共銷售以云杉為主的各類苗木990萬株,年銷售綜合收入達1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1萬畝,產值達2.2億元。電商事業順利實現彎道超車,鄉鎮電商服務站和貧困村電商服務點實現全覆蓋,全年線上銷售額達3500余萬元,消費扶貧總額達1837萬元。
【縣城規劃建設】2019年,全面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大功能布局,進一步修訂完善了縣城二版總體規劃,編制完成了康樂縣城三岔河片區、桑家片區、道家片區、東南片區、老城區等5項控制性詳規,康樂縣城道路與排水、給水、道路交通等12項專項規劃,康樂縣城城東新區修建性詳規,逐步形成了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詳規等層次分明的縣域規劃體系,為推進縣城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確保了縣城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按照“綠色、生態、山水、休閑、宜居”的目標,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管理,旅游縣城雛形基本形成。2019年共實施項目22個,投資9.25億元。其中續建項目11個,投資3.99億元,新建項目11個,投資5.26億元。
【脫貧攻堅】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以精細精微精確“繡花”功夫,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140戶97600人,貧困村89個。經過六年脫貧攻堅,全縣8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累計有19364戶、94179人退出貧困。至2019年底,全縣剩余貧困人口776戶3421人,貧困發生率為1.33%,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