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河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東臨定西市臨洮縣,西接和政縣,南連康樂縣,北靠東鄉族自治縣,總面積538平方公里,是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三區三州”貧困縣之一。全縣轄6鎮3鄉,102個村,1121個合作社,總人口2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3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2人。平均海拔1953米,屬溫帶半干旱氣候。
廣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廣河古稱太子寺,曾為大夏縣、羌縣、定羌巡檢司、太子寺城,1917年設寧定縣,1961年更名為廣河縣。境內自然遺存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與夏商過渡期典型文化——齊家文化的發祥地,有馬家窯文化遺址和豐富的古動物化石遺跡,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有“齊家文化搖籃”之美稱。
交通條件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廣河是臨夏州的“東大門”,東跨洮河至蘭州70公里,西距臨夏州府40公里,蘭臨高速毗鄰而過,康臨高速縱貫全境??傮w上呈現出“一川、兩山、五流域”的地理特征,“一川、兩山”就是蘭郎路、廣通河沿線是42公里的川道,以廣通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大山系;“五流域”就是整個縣域分為八洋溝、樺林溝、大柴溝、北山和南溝五大流域片區。
商貿流通活躍,市場功能完善。廣河背靠藏區,面向蘭州,歷來是中國西部的一個重要商埠,具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早在漢朝時期,這里就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舉世聞名的“唐蕃古道”穿此而過,明代又是“茶馬互市”的一個重要市場。改革開放以來,敢闖敢干的廣河人民,走南闖北,四海經商,常年有6.2萬多人在全國各地務工經商,年齡較大的在青海、西藏等地從事皮毛販運,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向東南沿海地區轉移就業,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有廣河籍勞務人員近萬人。
非公經濟基礎良好,發展潛力較大。廣河經濟開發區是甘肅省35個省級工業開發區之一,三甲集皮毛交易中心被列為全省五個大型特色農畜產品交易市場之一,全縣有以宏良、艾曼為龍頭的皮革毛紡企業13家,年吞吐牛皮150多萬張,羊皮350多萬張,羊毛6萬多噸;有活畜交易市場6個,年交易牛11.8萬頭,羊140萬只。
近年來,廣河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省委、州委的總體部署,按照“抓實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做大皮革、毛紡、商貿三大特色產業,實施旱作農業、畜牧養殖、轉移就業和電商扶貧四大富民工程,推進項目帶動、基礎提升、改革突破、招商引資和生態保護五大強縣行動,辦好飲水、道路、住房、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六項惠民實事”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凝聚人心、提振信心,真抓實干、攻堅克難,總體上呈現出經濟健康發展、社會持續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