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臨夏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地處黃河上游、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縣境東西寬53.1公里、南北長59.85公里,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地貌為青藏、黃土高原參半,多山溝,兼有塬、川,地勢東北低、西南高,平均海拔為2287.6米;年平均氣溫8.0℃,年均日照時數2085.1小時,日照率47%,無霜期166天左右,年降雨量780.9毫米,屬溫帶半濕潤氣候。轄25各鄉鎮(16個鄉、9個鎮)、2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有漢、回、東鄉等9個民族,常住人口42.42萬,其中鄉村人口占88.17%、少數民族人口占43.4%,財政自給率僅為3.3%,是全州的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和財政困難縣。
【資源優勢】
縣域內耕地面積36.94萬畝、人均耕地1.06畝,園地面積0.3萬畝,林地面積47.06萬畝,牧草地面積47.06萬畝,其他農用地面積4.9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8.63萬畝、產量12.27萬噸,森林面積1.5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類10種,主要有黑色金屬鐵,野生植物8類170多種,其中黨參、當歸、柴胡、板藍根、大黃等中藥材品質好、產量高,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h域內有黃河、大夏河及其支流老鴉關河、漠泥溝河、紅水河、牛津河、多支巴河和槐樹關河等河流發源或流過,水資源相對豐富,全縣總水量8.315億立方米,可供用水量1.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11.44萬千瓦時,開發水電站20座,裝機總容量達3.5萬千瓦。境內有堪稱“河州珠穆朗瑪峰”之稱的五山池,河州八景之一的“露骨積雪”太子山,以及關灘溝、龍首山、蓮花湖、三岔坪等諸多風景秀麗的景區,也有代表馬家窯、齊家、馬廠、辛店文化的楊家河、蓮城、崔家、朱家墩等古文化遺址星羅棋布,旅游資源頗為豐富。
【國民經濟】
201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1.71億元,同比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20.78億元,同比下降25.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5億元,同比增長7.4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3億元,同比增長15.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90.80元,同比增長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96.30元,同比增長7.4%。
【脫貧攻堅】
臨夏縣是國家六盤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和“三區三州”政策扶持重點縣之一,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16個(省級深度貧困村67個)、建檔立卡人口29760戶13.73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8.95%。近年來,臨夏縣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民生工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縣動員、盡銳出戰,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推進產業扶貧、飲水安全、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安全、易地扶貧搬遷等重點任務,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幫扶,到位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措施,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年退出貧困村58個、累計97個,脫貧4960戶2.1411萬人、累計28631戶12.39人,剩余貧困村19個、貧困人口2699戶8011人,貧困發生率從8.4%下降到2.26%;農村居民和建檔立卡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2%、11.4%,達到7912元、5640元。按照脫貧時序2020年整縣退出、脫貧摘帽。
【項目建設】
2019年,實施重點項目72個、總投資71.36億元,完成投資22.56億元,臨夏縣汽車站、南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等24個項目全面完工;旅游扶貧大通道、砂紅井公路等37個項目按期推進;韓集至溝門公路改建工程、臨賈路(崔家坡段)-塬頭路連接段等11個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43個,總投資50.86億元,開工建設18個、到位資金7.25億元,引強入縣取得重要進展。
【優勢產業】
現代農業方面:以甘肅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引進培育百益、遠達、海特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新建日光溫室700座,建成高原夏菜基地10個、種植面積1萬畝,帶動 200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實現了“一畝菜十畝糧”的生產效益;在漫路-榆林流域、紅水河、沿黃、牛津河流域建成油桃、啤特果、蘋果等經濟林果產業帶1.5萬畝,在沿太子山一線改種高產作物4萬畝,邁出了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步伐;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105項、新品種175個,成功注冊了“河州塬”商標,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6個。全縣年推廣旱作農業11.1萬畝、馬鈴薯7萬畝、油料3.1萬畝、中藥材0.73萬畝,種植各類蔬菜6.56萬畝;新建養殖場(小區)15個、累計233個,全縣畜禽存欄達146萬頭(只),肉蛋奶產量達7.6萬噸,是全州主要的奶牛、生豬和禽蛋生產基地。
勞務產業方面:全縣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村和城鎮剩余勞動力10萬余人,商貿流通十分活躍,常年在青藏線及東南沿海城市務工經商的人員有5萬余人。新開辦牛肉拉面門店2834家、累計達到9700多家,吸納4萬多名群眾就業、創收5.5億多元,牛肉拉面產業形成了品牌效益;全年完成勞務輸轉10.55萬人(貧困勞動力3000人)、創收近20億元,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
旅游產業方面:持續推進蓮花紅色文化游、北塬塬頭現代農業觀光采摘游和南部山區生態觀光游,實施了漠泥溝姬家、營灘大荒地、馬集楊臺三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項目,建成農家樂34家,成功協辦了“花兒臨夏”馬拉松比賽,全縣旅游名氣大幅提升,全年接待游客89.26萬人、旅游綜合收入4.33億元。
特色產業方面:現有神韻、青韻、能成、祥泰4家磚雕生產企業、10家小型作坊,從業人員1500人,年產各類磚雕工藝品1萬件,產值1.1億元,2006年臨夏磚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參加第100屆廣交會受到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領導的關注和贊譽,2017年成功舉辦了全國磚雕文化傳承與創新峰會暨全國磚雕傳統手工藝大賽活動,“磚雕之鄉”美名遠揚。臨夏葫蘆雕刻技藝被列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400多名群眾從事葫蘆種植、雕刻和銷售工作。建成并認定布鞋加工“扶貧車間”23個,成功注冊“河州老媽媽”品牌商標,年產布鞋580多萬雙、銷售收入2.4億多元。建有“河州民間刺繡培訓中心”、兆美民族刺繡文化有限公司和蓮花鎮手工刺繡編制服務中心,申請了“尕豆妹”商標和圖案設計等14項專利,1200多名群眾從事刺繡加工。藏式家具龍頭企業4家,帶動800多名群眾實現就業,近200多名群眾從事藏式烤箱、火爐加工,年產藏式烤箱、火爐2萬多臺。
【生態環?!?/strong>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決徹底整改中央環保督察、“綠盾”專項行動、信訪投訴、省級督察等反饋交辦及自查的問題,扎實開展國土綠化、生態修復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基本農田和林地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16.2%。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從嚴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大力整治亂采亂挖、亂排亂倒、燃煤鍋爐、煤炭市場、磚瓦窯廠、河湖四亂等突出問題,全縣空氣優良天數保持在88%以上,飲用水質和地表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深入推進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農村拆舊排危專項行動,探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市場化運作模式,強力推進鄉村垃圾、廁所、風貌“三大革命”,集中整治“三亂”問題,創建了尹集大灘村、北塬崔家村、土橋辛付村等35個清潔村莊。在四大流域形成了沿川發展產業帶,沿路建設綠色長廊,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園、小菜園、小景觀的熱火場面,極大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社會事業】
堅持一切利益為教育發展讓路,實施薄弱學校改造65所,新建、改造幼兒園7所,177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州上統一部署,招錄事業單位和特崗教師494名,先后調劑221名教師到緊缺學校任教,高考總上線率77.09%、本科上線率38.06%,順利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創建驗收。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實施縣中醫醫院住院部大樓、縣人民醫院醫技住院綜合樓、6所鄉鎮衛生院改擴建、3個村衛生室等基礎項目,縣醫院被評定為二級甲等醫院;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招聘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19名,建立完善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報、分級診療等醫療衛生制度,著力讓群眾在家門口方便看病。嚴厲打擊整治16家民營醫院過度醫療、醫療欺詐、騙保套保等違法行為,有效凈化了全縣就醫環境。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涉及我縣的6件為民實事全部辦結,新增城鎮就業301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2%。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5.3%、99.7%。按要求完成了農村低保、特困供養人員補助和提標工作,發放臨時救助金1.19億元、殘疾人“兩項補貼”902萬元,切實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和禁毒專項斗爭,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扎實開展信訪積案化解、矛盾糾紛排查、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依法打掉惡勢力集團1個、團伙7個、村霸2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0人;破獲各類刑事案件119起、毒品案件7起,查結賭博、打架等治安案件725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