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部,隔黃河與東鄉縣、臨夏縣、積石山縣相望,東北部與蘭州市七里河、西固、紅古區接壤,西面與青海省民和縣相連,是“三區三州”所屬縣,也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轄17個鄉(鎮)、134個村(居),總人口20.8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96萬人,占總人口的14.04%;農業人口16.39萬人,占總人口的78.01%。全縣總面積186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萬畝(計稅面積),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左右,且不能合時合節。2018年、2019年年均降雨量達到582毫米,又造成了新的水患。2019年完成生產總值51.32億元,同比增長5.9%;固定資產投資16.54億元,同比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4億元,同比增長8.3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億元,同比下降4.8%;財政支出29.35億元,同比增長14.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93.1元,同比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4.5元,同比增長10.3%。
國家級貧困縣,城鄉條件差別大。2013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萬人,貧困發生率27.26%,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貧困人口在東西山區。東西山區11個鄉(鎮)苦甲隴上,自然條件嚴酷,山大溝深,十年九旱,是“靠天吃飯”的典型雨養農業區。以黃河、湟水河兩岸為主的川塬區6個鎮條件相對較好,水資源豐富,景色秀麗,土地肥沃,旅游業和高效農業初具規模。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典型和突出,群眾形象地說“縣城賽過江南,山區實在可憐”。
水庫移民大縣,移民遺留問題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在建設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電站中,共遷安移民3888戶、21637人,分布在全縣14個鄉(鎮)的66個村,基本覆蓋全縣。移民現狀人口65340人,占全省移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全州的近一半。移民區臺緣滑坡、土地塌陷、庫岸坍塌等地質災害頻發,土地鹽堿化日益加劇,耕地逐年減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遺留問題十分突出。
水電能源大縣,地方工業層次低。黃河流經縣域107公里,建有4座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255萬千瓦,年發電117億度,占甘肅省水力發電量的30%;水域面積10.70萬畝,總庫容量59.7億立方米,占甘肅省地表水儲量的20%,是新中國水電事業的搖籃、西北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依托水電能源發展了一批地方工業,但發展層次低,結構不合理,多以“兩高一低”企業為主,改造提升和轉型發展難度大。
旅游資源大縣,旅游開發起步晚??h內黃河三峽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順利通過國家5A級景觀質量評審,有炳靈石林、恐龍足印2個國家地質公園,有因建設三大水電站形成的三座高峽平湖,有恐龍之鄉、彩陶之鄉、儺舞之鄉、花兒之鄉、工匠之鄉、水電之鄉等美譽。但由于投入不足,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基礎設施建設和景點開發滯后,旅游業亟待快速發展。
區位優勢突出,交通發展欠賬大??h城距蘭州市中心直線距離不足50公里,境內國道213線、109線、309線與通往蘭州、西寧的高速公路相連,但“最后一公里”尚未聯通,已有的蘭劉、折達兩條二級公路都屬于最低標準,蘭劉沿黃河快速通道雖建成通車,但與蘭州、西寧等地的時空距離仍沒有大的改觀,交通制約尤其是對外暢通和內部路網不合理仍然是永靖加快發展最大的瓶頸。
中省企業較多,歷史包袱沉重??h域內有劉家峽水電廠、劉化集團公司等10多家中省企業,劉家峽水電站聞名國內外,鄧小平、胡耀邦、李鵬、朱镕基、李瑞環、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指導,胡錦濤同志曾親手參與修建了劉家峽水電站,在這里工作生活了近7年時間。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水電四局、劉化、鹽化等中省企業的棚戶區改造欠賬大、矛盾問題多,屬地管理任務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