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出版說明
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有關政協各級委員會要“根據統一戰線的特點進行關于中國近代史、現代史資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的規定,我會決定編輯、出版《臨夏文史資料選輯》(內部發行),為研究我國近、現代史和革命史提供資料,并有助于教育青年后代。
文史資料工作,在人民政協的整個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團結各民族、各階層、各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發展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是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方向。征集和出版文史資料,以翔實和生動的史實,從各個側面反映中國近代和現代的社會生活,使人們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人民遭受了多么深重的苦難,看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多么來之不易,從而激發愛國熱情,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統一祖國的偉大事業中來。當前,文史資料工作要為實現中國共產黨的總任務、總目標服務,為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服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為了做好《臨夏文史資料選輯》的編輯、出版工作,遵照周總理關于“文史資料工作要有正確的方向,揭露舊事物,存真求實,有助于研究歷史,有助于教育青年后代”的指示精神,我會擬廣泛征集從“戊戍變法”到“文化大革命”前,有關臨夏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史料,以及臨夏地區的革命史料,包括黨領導下的地下革命活動和抗日救亡運動、個人參加革命斗爭的回憶錄等方面的史料。我們熱切希望革命老同志和閱歷豐富的各方面老年人士,以及熱心文史資料工作的同志,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把自己親身經歷和親見、親聞的有關史料,秉筆直書,撰寫出來,交給我們選登《臨夏文史資料選輯》。來搞一經采用,即酌致稿酬。
編輯、出版文史資料刊物,我們尚屬嘗試,缺乏經驗,加之,編輯水平有限,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各有關部門和專門從事文史資料研究工作的同志,給我們多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并歡迎讀者提出批評和建議。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臨夏歷代行政區劃沿革
臨夏歷史悠久,是人類古老的繁衍生息地之一。據《河州志》記載:“河州古西羌地,禹貢雍州之域,書導河自積石是也”。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歷代王朝的軍事重鎮,又是隴右的一個商業和文化中心。
據考古工作者從境內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跡和墓葬群證明,早在五千多年以前,臨夏地區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夏、商、西周奴隸社會時期(公元前21─前8世紀)為西羌地,居住著羌族部落,過著游牧生活。因境內有罕幵(千+干)谷(老鴉關河流域),故稱罕幵羌。自秦漢以來,臨夏曾設縣、置州、建郡,稱枹罕、河州、導河等,有“河湟雄鎮”之稱。
春秋時屬秦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屬隴西郡。
西漢時期,西羌的一支叫先令羌,分布在今臨夏以西、青海東北一帶,以畜牧業為主,常入河湟間,并擾金城(今蘭州)、隴西等地。漢武帝征羌,滅罕幵羌部落首領,始置罕幵縣,屬天水郡。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改稱枹罕縣(“枹”為鼓槌,“罕”為少,“枹罕”,乃取吉祥之意,即人民希望戰爭平息,過上太平日子),屬隴西郡。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大將軍趙充國曾屯兵于此。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宋建占據枹罕,自號“平漢王”,在今臨夏縣雙城建都,后被曹操遣夏候淵率軍征討收復。
三國時屬魏轄地,仍稱枹罕縣,屬隴西郡。
西晉惠帝時屬晉興郡。
前涼時期(公元327年),劉曜占據枹罕。公元三三○年,張駿平定劉曜,始建河州。后前秦苻堅遣王猛破張天錫于枹罕,以彭越鎮守。西秦時,乞伏乾歸盡據隴西之地,自稱“西秦王”。公元四一二年,西秦乞伏熾磐自金城遷都于河州(今臨夏市),自立為“河南王”。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大夏王赫連勃勃遣人攻秦入境,至始光八年(公元431年)被北魏所滅,地盡入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枹罕鎮,為西部軍事重地。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復置河州,轄金城、河州、武始、共和、臨洮五郡。北周屬枹罕郡。
隋朝煬帝初,置枹罕郡,領枹罕、大夏縣。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薛舉起兵據枹罕。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秦王李世民滅薛仁杲取枹罕,二年(公元619年)復為河州,轄枹罕、大夏二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河州為安鄉郡,轄枹罕、大夏、鳳林三縣。德宗以后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沙州張議潮趁吐蕃內亂,率眾起義,歸順唐室。后又歸吐蕃。
宋朝初年,復為河州。后一度又被土蕃占據。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西蕃王木征經王詔征剿,遂以河州歸附,復置安鄉郡,枹罕縣屬之,屬熙州路(今臨洮)。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復置河州,領枹罕、寧河、定羌三縣。
金沿宋制,仍為河州,州治枹罕,屬秦風路。
元朝初設河州路,屬宣政院轄地。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順帝至正末(公元1368年)宣慰使何鎖南守河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御史大夫鄧愈領兵平定河州,何鎖南率眾歸附。是年設河州衛,授何鎖南為河州衛士官指揮。五年設河州府,十年立河州左、右二衛,隸陜西都司。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巡撫都御史馬文升,奏請分河州衛原治四十五里為河州,隸臨洮府。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從槐樹關進河州,敗于枹罕塬,繼從康樂過洮河到隴南。
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河州屬蘭州府。乾隆四十六年移固原總兵于河州。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北洋政府改河州為導河縣。民國七年改總兵為鎮守使。一九二九年,改導河縣為臨夏縣。一九三四年設置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永靖、臨夏、和政、寧定四縣。一九四四年,改為甘肅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置專員兼保安司令,仍轄上述四縣。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臨夏解放。八月二十五日成立臨夏軍管會,九月十八日成立臨夏專員公署,轄臨夏、永靖、寧定、康樂、和政、臨洮、洮沙及夏河八縣。一九四九年底設臨夏分區,臨潭縣劃入。一九五0年十月,從臨夏、和政、永定、永靖四縣分出東鄉,成立東鄉族自治區。一九五0年秋成立臨夏市。一九五三年改寧定縣為廣通回族自治區,并將夏河、臨潭、臨洮、洮沙四縣分別劃歸甘南和定西專區。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改廣通回族自治縣為廣河縣,自治州轄臨夏市和臨夏、永靖、和政、康樂、廣河縣及東鄉族自治縣。一九五八年底,臨夏、永靖兩縣并入臨夏市,康樂、廣河兩縣并入和政縣,自治州轄臨夏市、和政縣和東鄉族自治縣。一九六一年又恢復一市六縣建制。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臨夏市并入臨夏縣。一九八一年十月從臨夏縣劃出癿藏、大河家等十六個鄉,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九八三年又恢復臨夏市,臨夏縣遷往韓家集?,F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康樂縣、廣河縣、和政縣及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燦爛的古代文化
田毓璋
黃河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搖籃。地處黃河之濱的臨夏,有著悠久的歷史。居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在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世代相依,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臨夏境內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是甘肅省歷史文物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已經探明的古遺址有三百七十余處,其中四十八處分別列為全國和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已經出土的數萬件文物中,有許多是聞名遐邇的稀世珍品,其中以彩繪陶器最為精美,享譽中外,故臨夏有“彩陶之鄉”的盛名。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三坪出土的一件彩陶甕,造型古樸典雅,紋飾富麗流暢,被稱為“彩陶王”,列為國寶,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證明,這里的古代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在甘青地區的延續和發展,它既保持了仰韶文化的特點,又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其中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馬家窯文化各個類型的遺址,在臨夏州境內廣泛分布,特別是沿大夏河、廣通河、洮河、湟水、三岔河、銀川河兩岸二、三級臺地上,古遺址鱗次櫛此,層層迭壓。有的文化層厚達七米之多,有的氏族村落延續達千年之久,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是臨夏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存,據碳“14測定”,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省、州文物工作者在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對馬家窯類型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在已揭示的二千五百多平方米面積內,發現半地穴式和平地夯筑起建的各種房屋遺址二十三座,房屋四周柱洞及灶炕、炕面、墻壁、房頂木椽苫泥清晰可見。出土的數千件石制、骨制的生產工具和以陶器為主的生活用具,不僅數量多,而且品類全,制作精,僅石制工具就有刀、斧、鏟、錛、鑿、錐、紡輪、網垂等十余種,且磨刃鋒利,骨錐、骨針、骨筓,精細實用;制作的陶器,陶質細膩,彩陶絢麗,可稱精品。這里出土的一件完好的銅刀,經鑒定是由錫青銅模鑄而成的生產工具。一九八一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古代冶金學術討論會上,這件銅刀,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一致認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鑄銅工具,它把我國使用銅制工具的歷史提早了千余年。在一處窖穴中發現的一千余斤稷穗及籽粒,雖已碳化,但極完好,是考古史上少見的。在一個陶罐內發現的一批麻籽,是甘肅省首次出土。這充分證明,早在五千年前,這里的農業經濟已經比較發達。
一九八一年,州文物工作者在康樂縣邊家林清理了十八座墓葬,出土近千件重要文物。這些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陶器,從造型設計、圖案布局、施彩方法、器物組合諸方面,都是介于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之間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它填補了馬家窯文化序列的缺環。
以廣河縣半山村首次發現而命名的半山類型和在州境內廣泛分布的馬廠類型遺存,距今也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一時期,由于農業經濟發展較快,手工業分工較細,彩繪陶器處于鼎盛時期,大量的彩陶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文物中的瑰寶,為世人所珍愛。一九七三年在廣河縣地巴坪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大批器物,是研究西北地區這一階段歷史的重要資料。
著名的齊家文化,是一九二三年首次在廣河縣齊家坪發現而命名的,距現在也有四千年左右的時間??脊殴ぷ髡呦群笤趶V河縣齊家坪、臨夏縣蓮花鄉大何村、秦魏家村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從出土的遺跡、遺物中可以明顯看出,此時已經出現對偶婚家庭、財產私有制和人殉現象,人類社會已經跨入階級社會門檻,這是研究我國古代史的重要依據。秦魏家村出土的“骨柄銅刃刀”已列為國內珍品,被選入《中國文物精華》辭典。齊家坪墓地發現一墓內男主人死后殉葬男女十二人,其中包括二名十歲左右兒童和一個不滿周歲的嬰兒??梢?,此時階級壓迫已達到十分殘酷的地步。
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辛甸文化和寺洼文化,主要分布在洮河、廣通河、大夏河流域,其中唐汪類型、姬家川類型和張家咀類型,都是首次在臨夏境內發現或發掘而命名的。歷史學界認為,這是古代羌族文化遺存。臨夏縣蓮花臺出土的一件錫青銅模鑄銅罐,被認為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銅制容器,一九八四年參加了全國出土文物珍品展覽。
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臨夏地區在很早以前,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地方。在數千年的歲月中,各民族休戚與共,友好交往,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畫卷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臨夏州不僅是甘肅省文物比較集中的地區,也是考古發掘工作開展較早,取得成效的地區之一。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英籍瑞典人安特生在廣河縣的齊家坪、半山村等地,先后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并分別命名為齊家文化和半山文化(即現稱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解放前夕,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夏鼐先生亦在廣河、臨夏等縣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了多處古文化遺址,并以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了齊家文化晚于半山類型的時間順序,糾正了安特生的齊家文化早于半山類型的錯誤臆斷,從事實上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錯誤理論。特別是解放以后,臨夏地區一直是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點區域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河水庫考古隊、甘肅省文管會、省文物工作隊先后在這里開展過多次考古調查,并在大河家、蓮花、馬家灣、姬家川、張家咀、大何村、秦魏家、地巴坪、齊家坪、林家等地進行過十二次科學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研究我國西北地區古代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例證。
臨夏州文化主管部門于一九七二年冬、一九七五年八月至七六年九月,先后兩次組織文物普查隊對全州地下文物分布及保存現狀進行了普查。在全州七十八個公社,二百三十多個大隊范圍內,發現古遺址、古墓地三百五十八處,征集各類流散文物二千一百八十七件,并在廣河、永靖、康樂、臨夏縣和東鄉族自治縣舉辦了文物展覽。一九七六年自治州成立二十周年時,舉辦了全州出土文物展覽。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這是甘肅省繼慶陽之后建立的第二個地區級博物館。
臨夏州博物館位于臨夏市西郊,占地三千八百平方米,主體建筑古樸雄偉,結構精巧嚴謹,雕梁畫棟,典雅壯觀。博物館內以歷史順序陳設著各個時期出土的彩陶作為專題展覽,數百件精美絢麗的珍貴歷史文物,展現了臨夏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突出了臨夏的文物特色,成為甘肅省彩陶研究的重要基地。
一九八○年在臨夏市王閔家村出土的金大定十五年(1176)四月二十日建的王吉墓,以其完整、高超的磚雕藝術引人注目。該墓于同年搬至館內,復原開放展出。該墓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第一個復原的金代磚雕墓,其建筑特點、內部結構、仿木磚雕所表現的建筑形式,以及人們的衣飾特征,均有較高價值,是研究臨夏磚雕史的重要史料。
各縣(市)文化部門在文物保護管理、征集流散文物、宣傳文物政策法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州館藏文物達七千余件。
為了宣傳祖國文化,增進文化交流,州博物館從一九八四年冬季開始,自力更生,辦起了彩陶復制廠。到八五年八月底,已生產各類彩陶復制品一千多件,有四百多件參加了甘肅省經濟技術合作展覽,有七十余件已遠銷日本,有六百件到香港參加展銷,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臨夏近現代教育概況
臨夏州教育局《資料》編寫組
朱光明 羅昭執筆
一、 教育沿革簡略
臨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考古工作者在境內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證明,遠在五千多年以前,臨夏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秦漢以來,臨夏曾設縣、置州、建郡,有“河湟雄鎮”之稱。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歷代王朝的軍事重鎮,又是隴右的一個商業和文化中心。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育是緊隨著歷史的前進而發展的。從“漢武帝始興學,勸以官祿,令天下郡國立學校,立五經博士,置弟子員”(漢書)開始,到明代,府州縣均設立儒學,府置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置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置教諭人,訓導二人。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時臨夏亦設有學正。到了清代,“凡學皆設學官,以課士”,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選取童生中的優秀者入學。甘肅鄉試在明代時,與陜西合闈。清光緒元年(1875年)總督左宗棠奏請分闈后,開始創貢院于蘭州。臨夏設學官專事教育。明、清時期的考試,都是以制藝試帖取士,童試兼賦論,鄉試兼經策,肄業的人,要以四書五經為體,文章、詩賦為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清政府屈于各方面的壓力,“諭立??婆e以廣學堂”。于是各省創設學堂,甘肅各府、州、縣則設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初等或丙等小學堂。以八股、詩賦、小楷取士制度才被改變。這樣,在中國實行了近一千三百年(606─1905)的科舉制度完全廢止,新型學制便隨之誕生。這標志著中國封建時代的舊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結束,新的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服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開始形成。
中國新的系統完備的學制產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該學制分學校為七級:蒙學堂四年,尋常小學堂三年, 高等小學堂三年,中學堂四年,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三年,大學堂三年,大學院無定期。該學制因多種原因未能實行。中國第一個經正式頒布后曾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學制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中所規定的“癸卯學制”。該學制對舊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在組織形式上影響較大,清末民初的新學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為依據的。該學制把小學定為五四制(初等小學堂五年,高等小學堂四年),中學堂五年,大學教育分三級:大學院、分科大學和大學預備班,學年為五年、三──四年、三年。開設課程:初等小學堂開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有時可加圖畫、手工;高等小學堂開上述科目外,視地方實際可加授手工、商業、農業。中學堂另加授外國語、博物、物理、化學、法制及理財(也可不開)。這一教育制度,基本上都是從外國特別是從日本抄襲過來的。因此它自然地反映了半封建社會的教育實質,也反映了半殖民地教育的特征。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教育部先后發布了《民國教育部官職令》、《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等不少教育法令,對清末教育作了一些重要改革。改學堂為學校。分初、中、高三等教育,并制定了新的學制,規定初等小學四年,高等小學三年,中學四年,大學或專門學校:預科三年,本科三──四年。課程:初等小學開修身、國文、算術、手工、圖畫、唱歌、體操;高等小學外加本國歷史、地理、理科、英語;中學開修身、國文、外國語(主要是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女子學校加家事、園藝、縫紉。這一學制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袁世凱、張勛、段琪瑞為首的三次復辟后的復古活動,未能持續多久,但影響較大,波及全國。在這一新學制實行中,臨夏地區也先后辦起了不少新型初級、高級小學,象康樂縣的樹風學校(創建于民國三年),臨夏市的鳳林學校、建國學校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這一時期的高初級小學,以性質分為縣立、區立、公立和私立。民國五年改初級小學校為國民小學校。民國十一年后小學“四三”制又改為“四二”制(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兩年),中學實行“三三制”(高中三年,初中三年),課程設置也有了改動。這一學制在臨夏地區的實行,延至“文化大革命”初期。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行政機構也不斷演變。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提學使令各廳、州、縣置設勸學所,為轄境內的學務總匯,本地方官為監督。勸學所設總董一人,綜核各學區的事務。所下設學區,為輔佐行政機關的地方自治機構。學區設勸學員一人,專事學區所屬學務。勸學總董以后改為勸學員長。辛亥革命后,國體鼎新,勸學所遂被廢除,至民國四年又復設,其章程有所修改。民國十一年,勸學所又改為教育局,設局長、督學、事務業員。下面設學區,學區設教育委員,具體負責學務工作。
二、 清代教育
清代中、末期教育已有發展,到光緒之季,變法維新,各省始創立學堂。是時,臨夏境內的教育也有起色,自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周植首辦鳳林書院始,先后建辦書院三處,義學二十八所,純屬社會教育的宣講社一處。
(一) 學官(學校之官,亦稱教官)
自明及清,臨夏地區設學正一員,掌行學規及生徒訓迪等事。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河州知州楊鼎臣捐足錢六百串文,以發商生息作經費,創設廣文月課,每月十五日為課期。正課五名,每月獎錢六百文;付課五名,月獎四百文。
據《河州志》記載,清代任河州學官即學正的有:
楊顯祥,山西舉人,咸豐九年在任。
張慎行,清水舉人,同治三年在任。
馬宗戴,鞏昌舉人,光緒元年在任。
寇爰相,洮州坿生,光緒八年在任。
王貫三,安定舉人,光緒十二年在任。
趙其昌,鎮原舉人,光緒十七年在任。
魏 監,武威舉人,光緒二十六年在任。
高守愚,秦安舉人,光緒二十八年在任。
(二)課士學額
清代科舉考試大體因襲明代辦法,以生員入學、鄉試、會試三項為主要考試。童生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及格者稱為秀才,即可入學門生員??h試由知縣考試,縣試錄取之后,續應府試。府試考官由知府擔任,錄取后應院試。院試由中央派遣的“欽命提督某省學正”主持。鄉試規定每三年一次,在省舉行,凡屬本省的府、州、縣的生員與貢、監生均可應試。鄉試錄取后稱舉人,準備應會試。會試每三年一次,沒有定額。會試及格者為貢生,再經過殿試,及格者稱進士。清代臨夏地區的科舉情況大致:坿生十三名,內拔府學一名。每年應試一次,名列一等者為增生,沒有定額,無廩缺,由學正呈請增加。廩膳生二十四名,由增生、坿生考補。每年分貢生一名,每逢歲考,以補廩次序考取。拔貢一名,每逢酉年,從廩、增、坿生中選拔,由學使考定,注意儀表、書法。孝廉方正一名,每到授受大典,由廩、增、坿生中公舉,亦由學使考定。優貢十二年考一次,全省十二名,經舉廩、增、坿生中優秀者方能報考。上述拔貢、孝廉、方正、優貢均由學使取定后,送京朝考,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佐貳教職用。武生十二名,每年考一次,重騎射,至光緒二十五年武試停止。光緒三十年,籌備立憲,學正、歲科考、鄉會試均停止。清代中末期,臨夏地區生員入學,應鄉試、會試的結果,據《續修導河志》記載,孝廉方正六人,進士五人(武進士一人),舉人四十六人,貢生包括拔貢、恩貢、優貢、副貢等共八十七人。
(三)學校類型
1、書院
書院是封建社會士子講學的場所。從唐明皇設麗正書院開始,宋代建白鹿、石鼓、應天、岳麓四大書院。到元代各州、縣都設立,明清時設立更多。書院是封建社會里一種新型教育組織,其目的在于自由研究學問,講究身心修養,是經學家和學者的講學授業場所。有官辦和私人出資設立兩種。到清乾隆年間,全屬官立。其內容著重準備科舉考試,成為科舉的附庸。臨夏地區的書院,明清時已有,分大小兩類,小書院早廢,而大書院有(臨夏)鳳林、(和政)龍泉、(永靖)愛蓮三大書院。這是當時臨夏三所最高學府,為臨夏地區義學、私塾興起培養了師資,對發展本地教育起了推動作用。
河州鳳林書院 鳳林書院在臨夏 城內文廟街東口(現鳳林路)。于乾隆四十六年知州周植上任后,首捐千金所創辦。清同治兵燹后,由知州潘效蘇建修,光緒十七年知州查之屏、二十四年知州楊增新,曾先后兩次維修。院內大廳五間、講堂三間、齋房三十間,客廳、倉庫、廚房各三間,二門、大門各三間。書院置山長一員,由知州聘請,生員正課十名,每月膏火一兩二錢;副課十名,膏火月給四錢。每年課試十次,每月初八為課期。光緒二十四年后,增設孝廉課,并添設生童課兩次,每月十六、二十六為課期。正課獎麥六升,副課獎麥三升。光緒三十一年改組為學堂,第二年又改為第一區第一高級小學校,時校長一人,教員四人,高級學生七十三名,初級學生七十九名。
寧河龍泉書院 龍泉書院在和政城東,為知州楊增新創設。前后兩院,大廳、兩廂、講堂各三間,齋舍八間,大門一間,另有倉庫。書院置山長一員,每月十一、二十一為課期。生童十名,均有獎糧。該書院經費:一是知州楊增新捐湘平銀一千兩,發商生息,作教員修金;二是捐置旱地十七石,年收租四十三石,為膏火。光緒三十二年,改龍泉書院為第三區第一高級小學,置校長一人,教員三人,學生五十二名(高級學生三十四名,初級學生十八名)。辛亥革命后,書院由原址遷移到財神廟,占該廟全部房屋及孔廟一半,并合并三處私塾,稱之為龍泉高等學堂,成為當時和政地區最高學府。
蓮花堡愛蓮書院 愛蓮書院為知州楊增新創建,在永靖縣蓮花堡內西北角,其規模與鳳林、龍泉兩書院相當,前后兩院,大廳、講堂、兩廂各三間,齋舍八間,大門三間。書院置山長一員,每月十六、二十六兩日為課期。生童課額八名,有獎糧。該書院有學田二十三石一斗八升,年收租銀一百二十三兩一錢八分;知州楊增新捐足錢一千一百緡,發商生息,作為教員修金;堡內地基變價一千二百緡為膏火費。光緒三十二年二月,書院改組為第五區第一高級小學校,時校長一人,教員二人,高級學生二十名,初級學生二十三名。民國時又改為愛蓮小學?!,F書院舊址被劉家峽水庫淹沒。
2、義學
義學也稱義塾,多是公款或私資設立。因主要教授貧家子弟,所以稱之謂義學。清同治至光緒二十四年間,因受外地興辦書院、義學的影響,加之,河州在任知州相繼創辦鳳林等三大書院,為地方培養了一批熱心教育的文人學士,為義學興起創造了條件,先后在州內建辦義學二十八所(其中就地籌辦經費的四所,由州署撥發經費的二十四所),教師二十八名(每所義學一名教師)。
3、社會教育──宣講社
宣講社為清代末期進行社會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臨夏地區的宣講社,創建于光緒初年,就地籌資六百零九串十七文,發商生息一百零九串四十四文,作為常年經費。社內設宣講生兩名,每逢朔望在城內宣講,其余時間內分別出鄉,挨村講演。宣講內容,主要是以圣諭廣訓十六條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宗旨,進行封建倫禮道德及忠君等教育。
三、 民國教育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在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初步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正處于醞釀階段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改良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展開了變法維新,暫時實現了“除舊布新”的初步理想。光緒帝采納了維新派的主張,頒布了幾十條改革令。在教育方面提出:廢八股、考試策論,借以選拔“體用兼備”、“通經濟變”的人才;籌辦高、中、小等級學堂,兼習中學和西學等改良措施,對中國新教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然而維新運動未能持久,僅僅“百日”就夭折了。但是,維新運動在打擊當時的封建勢力,促進新文化教育發展方面的歷史作用卻是不能低估的。這是因為“百日維新”對辛亥革命后新型教育制度的誕生,起了先導的作用。
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資產階級教育家蔡元培擔任了第一任教育總長。九日成立教育部(內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歷象三司),先后頒布了《民國教育部官職令》、《普通教育暫行辦法》等法令,開始教育改革,著手確立教育的基本方針、政策和制度。于九月間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真道德”的教育宗旨,并陸續頒布了學校系統、各級各類學校法令、小學教員薪俸規程,采用注音字母等項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國教育的發展。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對教育的改革,由于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破壞而歸于失敗。中國教育受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分子所控制的局面也未能改觀,但資產階級教育度的形式(軀殼)還是保留了下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還是有一定成績的。例如,
在中國的統治秩序,終于形成了以資產階級教育為形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體系。
在這種歷史形勢下,臨夏地區的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向前發展。據調查了解,自光緒三十二年一月至民國十七年二月(1906─1928)的二十二年中,臨夏地區(除永靖縣部分鄉外)共建立初級小學九十一所,代用初級小學七所,高級小學十所,女子小學一所,初級中學一所;高初級小學學生共約四千五百多名,初中學生約一百名;中小學教職工約一百五十人。
當時(1906─1928),臨夏地區因西北軍閥的混戰,社會長期動亂不安,兵燹屢經不息,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內地相比,仍然十分緩慢。但是,在經過了一段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歷程后,特別是在以“五四”為開瑞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臨夏的許多社會賢達,如民國六年至十一年三訪日本、回鄉興辦學校的牛載坤,民國九年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的張繼忠,以及創辦臨夏中學的魯效祖等,通過外出考察、學習,深感發展地方教育的重要。于是這些人返回故里之后,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側身于辦學。同時,有些軍政界要員也感到發展自己勢力,非靠有識之士不可,也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持辦學。這樣以來,在短短的二十二年中,臨夏地區興辦高初級小學一百零八所。與光緒二十四年以前所辦的三十一所書院、義學比,學校數增加了三點四五倍;高初級小學教師一百四十六名,與光緒二十四年前的二十八名義學教師比,增加了五點二倍。
四、 民國時期的辦學形式及其代表學校簡介
辛亥革命以后,臨夏地區公立學校增加,地方教育有所發展。先后興辦了臨夏、康樂、永靖等中學及鳳林、輸文、羅家灣、鎖南等小學。同時,許多熱心教育的社會、宗教界上層人士等,通過外出考察、了解,認識到要改變臨夏地區的落后面貌,必須興辦學校,造就人才。他們紛紛側身教育,奔走聯絡,募捐資金,倡辦學校。這樣,又出現了許多鄉紳、軍閥和教堂創辦的小學、中學。其中影響深遠、成果較大的有社會賢達張質生、商業界上層人士汪海、曹稷農、秦憲周、楊松軒等倡導民辦的興華小學、興華中學;甘肅教育界知名人士牛載坤以及胥應魁等倡辦的民辦公助的八松樹風小學;穆扶提教堂主事、回紳馬益壽主持建辦的道家廷楊小學,臨夏大拱北“孝易會”設立的拱北小學;臨夏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實業家馬輔臣(又稱“馬礦務”)私立的德永小學;馬步青私辦的十幾所青云小學,馬鴻逵私辦的云亭中學及十所云亭小學等。馬步芳統治青海后,為染指臨夏教育,插手已經成立并起過一些作用的回民教育促進會,并接管了不少私立小學。
(一) 民辦學校:興華小學、興華中學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全國人民為保衛中華而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形勢下,臨夏地區具有愛國思想的一批熱血青年,如曹福壽(字稷農)、梁成玉、汪迪民、李俊、陳貴等從蘭州中學畢業返臨。他們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團結抗日”主張的影響,欲投身社會,從事教育,走“教育救國”的道路。但當時占據臨夏各校的一些老學究,很看不起具有新思想、新作風的青年人,都把他們拒之于校門之外。于是,他們推汪迪民去說服汪海(迪民之父,當商會館執行會首),把當商會館作為辦學地址。鑒于當時臨夏駐軍經常威脅要把該會館變作軍營,加之辦學的主張深得汪海的贊賞,就同意在該會館辦學。這樣,經過籌備,于一九三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正式宣告新校成立,定“興我中華”為辦學宗旨,并取名為“臨夏縣私立興華小學”。
興華小學領導機構為董事會,第一任董事長是地方紳士張建(字質生)。最早校務負責人是梁成玉。歷任校長有劉作鳳(代)、李俊、魯子俊、祁文敏等。曹稷農為興華中學和興華小學兩校的“輔導主任”,實際為兩校的負責人。其后,也曾把王文佐、楊隴直兩人作為校長人選,但實際未曾上任。
建校初,教員都不拿薪金,是義務教學。學校發展到四個年級后由縣政府派了兩名教師,每人月給一斗半口糧,共計三斗糧,由四名教員均享,實際還是半義務性質的教學。這在當時,對臨夏教育界影響頗大,其精神可嘉。當時教師四座,初招生百余名,分為四班(最高班是四年級,第二年增設五、六年級)。
學校成立后,由于各方人士贊助,規模迅速擴大。翌年,將西文廟等兩處私塾改為附屬第一、二初級小學,學制四年,學生各約二、三十人,由丁子珍、趙永德分任主任。一九四○年,又在北塬侯段家增設初級分校一所。一九四四年增設初中,既“興華中學”。是時,學校教學管理分中學、小學兩部,學生已達四百多人。領導機構仍為董事會(統管兩校),董事長張質生,副董事長魯桂舫,董事汪海、楊松軒、魯若愚、祁文敏、陳繼超、曹稷農,盧炯卿、秦憲周、馮國棟、拜景星、李亮南等。
該校成立后,為嚴正校風、教風、學風,制作了白底紅字、橫寫“私利臨夏興華小學”的校旗;規定“智、仁、勇”三字校訓,創作了內容為“積石巍峨,夏河洶涌,這是吾?;?;國事已蜩螭,民族在風塵,青年須推動時代輪。百折不回,齊向那革命大道邁步走;作新民,已欲達,兼達人,智仁并勇,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的校歌;制定了師生考勤、升留級、考試、教學、管理等規章制度。學校使用國民黨部所編教材,教職員實行聘請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聘請了不少外籍教師(主要是淪陷區知識分子,有的是地下黨員)任教,他們教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傳播進步思想,給學校帶來了生氣,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這所學校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很快,社會影響較好,教學質量較高。其主要原因有:1、學校領導治學謹嚴,事必躬親,對教職員要求嚴格,教學事宜親自領導、督促、檢查。尤其在建校勞動中,幾位先生均親自參加,帶頭勞動。2、學校根據辦學宗旨,提倡破除封建陋習的創新精神,主張男女合校,反對女兒童纏足。這在比較封建、閉塞的臨夏地區,震動頗大,起到了反封建禮教的積極作用。3、為解決辦學經費,學校董事會成員采取多種途徑親自籌集。其辦法有:一是向支持辦學的鄉紳、志士及工商界人士募捐,當時李翰園、徐讓、宋茂亭、喇世?。ɑ刈澹?、拜景星(回族)、張樂山(回族)等慷慨捐助;二是學校因陋就簡,開辦小型造紙廠;三是爭取民族資產階級資助,如馬輔臣捐地十石余。另外,也有馬步芳、馬鴻逵的捐資。如興華中學開辦初,經費入不敷出,為征集費用,學校以發展家鄉教育為由,進行募捐活動,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各捐獻資金五十萬元(法幣)。募捐的資金交給學校,由學校董事會組織基金保管委員會,向工商界投資取息,生息作為學校經常經費;同時購買兩處學田四十畝,以地租收入作臨時經費。4、在校學生大多是平民子弟,學習刻苦,生活儉樸,亦能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受到社會好評。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臨夏解放,興華小學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改名為新華小學,興華中學與臨夏中學合并。從此學校走上了新的里程。
(二)民辦公助的學校
1、樹風學校
樹風小學校(今康樂縣八松學校前身)創建于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創始人牛載坤,字厚澤,康樂縣八松人。他于民國二年赴東南考察教育,返回故鄉之后,聯絡曾任狄道縣議員、北京自治籌備所籌備員的同鄉胥應魁(因復清會事變,離職回鄉),規劃學區,倡辦學校。在八松鄉成立由牛載坤、胥應魁、范進忠、蘇效湯、趙廷棟、高新五、吳邦賢、黎熙舟、潘樹堂、田培荊、高文炳、馬仲麟、線子丹等人組成的校董會,牛載坤為董事長。他們籌劃資金,在八松莊破土動工,建修教室九間,宿舍十四間,于一九一五年二月正式招收學生開學。胥應魁為首任校長。斯時在校任教者有祁鶴天、高應德、宋文亨等人。為樹立學校優良風尚,定校名為“樹風學校”,并制定校訓、校歌及校規等。敦請江蘇南通師范學校校長、清狀元、名書法家張謇先生書寫“樹風學校”匾額和“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八字校訓。張謇并題跋云:“樹風學校,請書校擬,以昔所示語南通師范者贈之,南北學風,庶有大同之一日。南通張謇”。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擴建北教室九間,倉庫六間,宿舍十四間,校門三間。一九二四年因校址狹小,遷至八松莊下邊(現八松學校所在地),建成南教室九間,北教室九間,圖書樓五間(樓下為倉庫),廚房三間,廁所七間,校門三間。當時該校置有《二十四史》、文藝小說、教學參考書籍和各種掛圖等幾千冊(張),教學儀器百多件,還有風琴、亞鈴、木槍、軍樂器、日本造兒童玩具等文娛體育設備。該校學制一九二四年前為四年制,開設課目為辛亥革命后部頒《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所定內容。樹風學校成立后,又先后在龔家莊、烈洼莊、囊古坡等地建立樹風學校風化初級分校十三所。一九二五年,因該校領導治校有方,成績突出,受到省教育廳表彰,并頒發獎狀。校長胥應魁晉升為省立第三師范校長。該校經費主要靠地方募捐、群眾負擔、政府補助。當時學校在教書育人,注重質量的同時,也致力矯正陋俗,如女子放足等,并重視民族團結,起到了轉化社會世俗,調解民間糾紛,傳播新型思想的重要作用;為康樂縣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師資,奠定了基礎。一九三四年三月,康樂設置局局長李霞農飭令地方人士在該?;A上創辦了“八松初小”;一九四O年按省政府訓令,改稱蘇城第三保國民學校;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康樂縣成立,學校又改為蘇城鄉第三保八松國民學校。解放后,學校得到新生,不斷發展,且一直沿用八松小學名稱。
2、輸文學校
輸文學校(今康樂縣景古鄉線家灘學校前身),于民國七年(1918年)由任臨洮縣勸學所所長的地方賢達石作柱(康樂縣景古石家河灘人,畢業于蘭州優級師范)等捐資撥款創辦。建修教室七間,孔子堂三間,宿舍五間。石作柱任校董,聘請石附岫(字云山)為第一任校長,陳奠青、張順麟等八人為教師。當時學校實行“四三”學制,開設四書、五經、精華(四卷)、修身、國文、歷史、地理、算術等課。民國十年第一屆高小生張世偉、張國鈞、杜增杰、米富貴等畢業。民國十七年兵燹,學校停辦,十八年仍由石作柱捐資主持修復開學,隨后第二、三屆學生畢業。學校教師實行聘請制,經費開支民辦公助,教師報酬主要靠學糧收入(每戶約一升)。凡屬學校擴建等大事由校董會商定,教員聘請、學校教務由校長負責。該校是繼康樂八松樹風學校之后創辦的又一所有影響、有成果的學校。
(三)教堂出資建辦的學校
1、廷楊學校
廷楊學校是臨夏地區由穆扶提教堂創辦,并由教堂主事、教主馬孝之六叔、康樂縣參議會議長、國大代表馬益壽(字子謙,回族,康樂道家村人),主持領導,負責施工修建的一所有特色、有成果的高級小學校。該校于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動工修建,占地十畝,建成教室六幢十八間,會議室兼校長室三間,師生宿舍十四間,廚房三間,倉庫三間,樂器室兩間。另有校地八畝、校林兩畝。修建基金、木料全由教堂支付。當年六月竣工,七月三日開學。校長、教員全由教堂聘請,學生來源主要是信仰本教群眾子弟,其它門宦和漢民學生亦有入學就讀的。學校名稱,據《甘肅教育公報》民國三十三年1—9所載第六條:“案據康樂縣大紳士馬益壽呈報,擬設清華小學請予立案,并請補助經費等情,當以邊疆教育亟須推廣,特準立案……”可知,學?;I備過程中曾擬定過清華小學的名稱。學校建成開學時,經教堂及校董委員會決定,正式命名為“廷楊學校”(“廷楊”為穆扶提二十七世主教馬獻忠的字),還以“廷楊”為名在臨洮辦過學校。第一任聘請校長蕭禁何(字漢卿),教育主任馬維誠,當時任教者有彭耀先、高懷德、馬寶玉、馬登云、劉云卿、趙靜懷、馬玉驥、田生茂、馬成義、馬生瑞等十人(其中漢民教師四人)。學校施行“四二”制,開設課目除當時統編教材,即語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社會、音樂、美術、體育外,還開設阿文課。每周規定周會一次,實行早晚升降旗制度,唱國歌、背誦總理(孫中山)遺囑、校長訓話。每禮拜三下午第一節上阿文課,禮拜五(即主麻日)下午,學生放假做禮拜。每年夏季開展一次遠足活動。當時學校置有小號、軍鼓、各種樂器,并在高年級學生中組織童子軍軍樂隊,開展活動。一九四五年,有學生二百七十多人,其中女生十二、三人。教師待遇每月由教堂發給白洋十五塊,伙食亦有教堂供給,在校統一起灶。要求大多數學生住校,對家境困難的學生,教堂解決口糧、衣物、學習用具等。至一九四九年,學校共畢業學生八十六人。他們絕大多數服務于新社會,有的已成為領導干部。學校除正常教學外,還堅持教導學生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團結互助。并以教規嚴格要求回民學生,注重回漢團結。從解放前畢業的四屆學生看,大多品學兼優,質量較高,成為當地棟梁之材。當時,廷楊學校在教學質量、校紀校風、文娛體育活動等方面,都勝于康樂地區其它官辦學校。
2、拱北小學
臨夏大拱北宗教團體“孝易會”,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大拱北內設立了“拱北小學”。所招收的學生就是原在拱北念經的兒童,約有八、九十名,實行即念經,又讀書的制度,開設通行的小學課程,聘有專任教師,經費由“孝易會”提供。
(四)省辦、縣辦學校
1、甘肅省立東鄉折橋中心小學
甘肅省立折橋中心小學校(今臨夏市南龍鄉羅家灣小學前身),是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由東鄉族上層人士馬斌為董事長的學校董事會負責創辦的。此校占地二十畝(包括校林地、操場),修建教室二十四間,學生宿舍三十間,教師宿舍十六間,廚房三間,禮堂十四間。校長、訓育主任及教師由上面委派,共約十二名。開辦時,學生約一百二十多人,少數民族學生占百分之四十(其中多半為東鄉族學生),漢族學生占百分之六十。東鄉族學生口糧,由當地保、甲負責供給,每人每年約六斗,另外每人每月發給津貼一塊白洋。所有在校學生,每年發一套青色校服。開設課程全用國民黨統編小學教材。解放前共畢業三屆學生,約六十余名。教員工資每月十四、五塊白洋。當時該校是東鄉地區最大的一所學校,對以后東鄉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過一定影響。
2、禮讓小學
禮讓小學(今和政縣買家集小學前身)是民國二十年縣府派黃仲達籌辦的。在籌辦過程中,得到了回紳馬有祿的積極協助。初在寨子溝建校,入校學生三十余人。到民國二十二年,馬有祿將自己在燒香咀的三斗土地獻出,動工修建新校,同年完工,遂將學校遷入新址。因新校址在當時的禮讓鄉,故名為禮讓初級小學校。教員有白星五、司明軒二人,學生五十余人。民國二十六年改辦為高級小學校,學生增加到一百余人。歷任校長有白文英、石珪、趙廷璽、白星五、羅藝等人。該校雖然設備較差,教師待遇微薄,規模也不甚大,但在解放前的十一年中,培養了一些優秀學生,好多人成為地方發展教育的骨干。
3、鎖南小學
東鄉地區從一九二九年實行保甲制度后,國民黨政府對東鄉族群眾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把東鄉地區分割為四塊,分別由臨夏、寧定、寧河、永靖四縣分管。當時,臨夏縣管轄的鎖南地區,一向無學校。從一九二八年開始,鎖南壩賢達人士馬吾山創辦了一所私塾,校址在尕寺附近,校舍不到十間,課桌凳不足十套。到一九四二年,馬吾山的后代馬國漢、馬文錦等人,為了改變本地區文化教育極端落后的狀況,將這所私塾改辦為“國民縣立鎖南小學”。建校初,教員三名,學生二十名。課程設置雖為當時統一教材,但教學中教師還是采用半私塾的教學方法:上午上課,下午背書、寫字,學生以自學為主。到一九四五年,改為“私立青云第七小學”,馬國漢為校董,聘任趙子權為校長,教員發展到五名,其中馬國俊為第一個東鄉族教員,到四六年底,第一屆三名小學生畢業,四七年第二屆四名學生畢業。四八年又將校名改為“國立西北師范鎖南山寨小學校”,由西北師范學校畢業生馮西武任校長,到四九年第三屆三名學生畢業。
4、唐汪小學
一九一九年以前,東鄉唐汪地區先后辦過私塾(臨夏紳士張質生曾在唐汪任過私塾先生),存在過“經正”、“養正”兩所“義學”,培養過一些舊文人。如唐家的唐煥章,先是就讀于家鄉的私塾,后到蘭山書院繼續攻讀,考試成績被評為“特等第一名”。一九一九年后,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唐家和汪家兩村的有識之士唐萬庫、汪永生等募捐基金,兌換土地,修建新學堂,名為“唐汪川完全小學”。原校址到一九二八年因兵燹毀。一九三○年后,又由熱心教育的唐萬俊、汪元庫等發動群眾,籌建了新校,命名為“唐汪鄉中心國民小學”。經費主要由臨夏縣政府支撥,不足部分從渡船收入中補充。一九四○年,馬步青將該校改辦為私立青云八小,唐汪中心國民小學遷到唐汪川三合村。一九四四年春,私立青云八小又改名為“復興小學”。一九四五年冬,馬步青停辦該校。翌年春,“唐汪鄉中心國民小學”又從三合村遷回原址。在解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唐汪小學一直是臨夏縣政府所管理的縣立小學,并將張家、三合、紅柳、達板四所初級保小,設為“唐汪鄉中心國民小學”的附屬小學。教員的派遣,經費的支付,主要由縣政府負責。當時各軍閥正處在爭奪地盤,網羅人才的混亂局面,他們除了施用政治的、軍事的措施外,紛紛插手教育,把辦學也作為擴展勢力的一種主要手段。從一九三九年開始,青海馬步芳把該校劃入“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的學校行列;馬步青也急急忙忙插手創辦私立青云小學。這些都在唐汪小學的問題上充分表現了出來。
解放前,唐汪小學由于學生寥寥,且流動大,名義上是個中心完小,實際上以復式教學為主,設二、六復式班和三、五復式班。學校當局為了應付督學的視察,往往弄虛作假,造成種種弊端,空設班級,虛報生額的事常有發生,因此,不得群眾的信任。到一九四九年,由于軍閥抓兵,部分學生被抓去,其余紛紛逃走,加之學校被馬家軍補充旅強占為“兵站”,外籍教師返籍,學校被迫停辦。
(五)軍閥辦的學校
解放前,臨夏籍的軍閥主要是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也稱“三馬”。他們辦學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通過學校教育,擴大勢力,培植親信,以達到沽名釣譽、籠絡群眾的用心。他們在辦學中,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利用的一面,互為消長,此起彼伏。其中除馬步芳主要通過“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來控制辦學外,馬步青、馬鴻逵分別創辦了青云、云亭各中小學。這在客觀上形成了臨夏地區教育的一大特點。
1.云亭學校
云亭學校始建于一九三一年。是馬鴻逵利用其父馬福祥一九一八年在韓集創設(一九二八年兵燹被毀)的“西區小學”舊址創辦的。一九三二年建成后,馬鴻逵自任校長,聘北平成達師范學校畢業生王國華任代理校長,當時校名仍稱“西區小學”,并在韓集周圍分設了雙城、上陰洼、新集、牙背莊、郝家寺、段家莊、銅匠莊、石頭洼、楊家坪、華寺街十個分校,西區小學居中控制。一九三六年,將西區小學改名為“云亭(為馬福祥字)中心小學”,各分校改為“云亭中心小學一分校”、“云亭中心小學二分校”……。
2.青云學校
馬步青在“三馬”中辦學最晚。先在南關木廠龍王廟辦起了私立青云中學和私立青云小學,在城內利用“沈公祠”(紀念河州知州沈玉遂的祠堂,現州委所在地)成立了青云二小。馬步青自任青云各校校長,具體事務,派他的旅長袁耀庭主管。各校設立主任。青云學校開辦初,經費充足,學生上學除免收學雜費外,還發一套學生服,供應筆、墨、紙、硯。所以學生數量較多,每校少則百人,多則三百人左右。加之新聘教師,多為從淪陷區來的知識分子,教學質量較高。一九三九年,馬步青為了進一步擴展勢力,力圖與馬步芳的“回民教育促進會”抗爭,選拔了一些人到武威受訓?;嘏R后,于第二年又發展了一批學校。
但是,隨著馬步青在諸軍閥斗爭中地位的降低,遂將主要精力轉到經商上,因此 ,辦學的勁頭一落千丈。而他在臨夏的代理人袁耀庭,為了依附蔣家王朝,討好蔣介石的“復興社”,于一九四四年把青云各校改為“復興”學校。直至一九四六年,除青云一、二校外,其余各校均被馬步芳的“促進會”所接管、控制。
3.蘇青女子小學
蘇青女子小學是由原來的“刷達小學”改辦的。刷達小學創辦于民國初年, 是八坊地區最早的學校之一。民國十七年兵燹停辦后,又由陜福復建。陜福是臨夏回族,曾任勸學所學董、督學、校長,在臨夏回族教育界影響較大。學校復建后,改稱為私立第一小學校(城內建國小學為私立第二小學校),規模較大,教學質量
較好,有學生二、三百人??谷諔馉庨_始后,該校被馬步青改名為刷達小學,由馬步青的大太太馬蘇青管理。鑒于當時八坊各校中沒有女生上學,遂改為“蘇青女子小學”,專招回族女兒童入學。這是八坊地區回族女子教育的開端,它打破了回族學校教育為男子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馬蘇青去世后,由于馬步芳插手,將校名改為“德馨一分校”(即后來的甘肅省回民教育促進會臨夏德馨中心小學的王寺一分校)。
(六)解放前的幾所中等學校
解放前,臨夏地區的中等教育,較之小學教育起步遲、發展慢。其表現是,師資配備不全,校舍簡陋,入學人數少,設備不齊,布點不均。截止一九四九年,臨夏共有中等學校八所(其中公辦中學三所:臨夏中學、永靖初級中學、康樂初級中學;私立中學四所:云亭中學、魁峰中學、興華中學、青云中學;公辦師范一所:國立西北師范學校),其中建校歷史較早,影響較大,成績較顯著的有臨夏中學、臨夏師范、私立云亭中學、康樂縣初級中學等。1.臨夏中學
甘肅省臨夏中學,在臨夏地區中等學校中建校歷史最早,原名叫導河縣初級中學校。這所學校是一九二三年由地方賢達魯效祖(字繩伯,臨夏縣三角鄉大魯家村人。曾任新疆布爾津縣縣長,因新疆戰亂,避亂返鄉,遂倡建臨中)、馬秉良等為了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征得當時縣政府許可、支持,利用臨夏城北昭忠祠堂為校址創辦的。魯效祖為第一任校長,馬秉良為監學,陳云甫(臨夏人)、金德庵(臨夏人)分管教育、總務。原祠堂兩座大殿作為教室,大門兩側新修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共二十六間。學制定為四年,開設國語、數學、英文、修身、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操。教員有張棨、馬秉良、李劍宏、魏果、謝國澤等。教員中大多數為受聘的外籍教師,這些人思想比較進步,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年輕而有才華的國語教師李劍宏,是甘肅早期共產黨員,大革命時期曾創辦《工人之聲報》,他敢于揭露軍閥黑暗統治,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在校內影響較大。一九二四年,魯效祖去職返疆,由魯效孔接任校長。一九二七年,第一屆學生徐芝、王沛、賀應煥等畢業。一九二八年,因馬仲英河湟起事,學校停辦。一九三○年復校,更名為臨夏區聯立初級中學,亦稱五縣(臨夏、永靖、和政、寧定、夏河)聯立中學,又稱甘肅省第五區聯立中學。當時學制采用四年制、三年制兩種。課程增設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后改為公民)、植物。不久又統一為三年制。是時張棨升任校長。至一九三四年張病逝,馬秉良接任。教員有陳繼超、徐芝、馬義民、石月秋、賀應煥、王沛等。聯立初級中學復校之后,又有五屆學生相繼畢業。
抗日戰爭爆發后,校長易人頻繁。劉應鳳、陳桂均任期較短;一九三八年省教育廳派王發科為校長,學校也同時更名為甘肅省臨夏師范附設初中班。當時任教者除陳繼超、劉文奎等本籍教師外,又陸續增聘了楊毅和、毛士蓮、傅少岑、譚萬先等不少外籍教師。學校提出了“培養小學師資,輔導地方教育”的辦學宗旨,教學質量也有了提高。一九四○年,學校又改名為國立西北師范代辦部,時西師尚處于籌備階段,實際上還是中學體制。一九四一年國立西北師范正式建立,該校由省政府命名為甘肅省立臨夏中學。這一時期學校下設教導、會議、總務、文書四處。教導處又分訓導、體育、衛生、圖書四組。教職員十八人(大學程度的六人,??瞥潭鹊亩?,高中程度的二人,初中程度的八人)。共有五個班,學生一百八十八人,其中女八人,年齡最大的二十二歲,最小的十三歲。一九四三年,在臨夏民族資產階級、愛國人士馬輔臣的贊助下,擴大校址,將西邊的火藥局及其房屋并入,學校遂設立高中部,發展成為一所完全中學。王世彬為完中第一任校長。一九四五年,趙滌性接任校長。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由馬明德擔任校長,陳琮、陳冠璣分別擔任教導主任、訓導主任。一九四六年,解放戰爭開始,學校經費拮據,師生生計難度,同時馬步芳在師生中拉夫抓丁,搞得人心惶惶,教學秩序受到破壞,學校處于癱瘓狀態。
臨夏中學自一九二三年初建導河縣初級中學,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六年中,影響較大,成績較為顯著,主要是有自己的辦學特點:1.為地方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共計畢業初中學生十六屆,高中學生五屆,大多數成為地方經濟、文化事業中的骨干。2.培養和鍛煉了一批骨干教師,并為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造就了師資。如徐芝、陳冠璣、張耀祖、孟仁、陳光彩、方玉珍、馬有信、石明珊等。3.高、初中實行三三制,課程設置齊全,尤其在擴大校址后,建立了圖書館、儀器室等設施,使學校初具完全中學規模,為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較好的條件。4.學校具有一定的辦學自主權。主要是校長有人權和財權。學校各科教師的任用由校長直接裁決,選賢任能,隨時調整;教師一律實行聘請制,且教師報酬按本人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和教學質量決定;學校經費雖不寬裕,但全由學校自己掌握,不受外界任何干預;學校招生有自主權,招生對象不分縣籍族別,均按成績擇優錄??;提倡教師教學須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鼓勵學生創造,向各自擅長的方向發展;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辦學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如教師招聘規定,學生升留級規定等。
2.臨夏師范
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國民黨教育部以“造就西北邊疆師資”為由,在甘肅創設國立西北師范學校。該校為全國重點學校之一,由教育部直接領導。先委派甘肅教育廳長鄭通和兼任校長,不久,鄭因廳務繁忙辭職,派潘仁為校長。一九四○年九月三日借省立蘭州中學先行開學,招收新生一百名。九月二十八日,校址遷至蘭州十里店。同年,將臨夏中學改為國立西北師范代辦部,受西北師范管轄。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國立西北師范決定遷至臨夏,在臨夏尕廟臺新辟校址,總面積為一百三十九畝,修建辦公室四幢,教室十一幢,圖書館及實驗室三幢,學生宿舍六幢,平運動場十一畝。其規模在當時的甘肅來說是很大的。一九四一年度,該校以“本校志在培養西北邊疆地區國民教育師資,凡蒙、回、藏及普通學生,愿受政府指派西北邊區各地服務者均得應考”的宗旨,招收簡易師范科新生一百名。規定修業年限為四年,凡是年齡在十四至二十歲之間的男女高小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占20%)均可報考。招生范圍為西北地區,考點分設在臨夏、天水、平涼。一九四三年四月潘仁辭職,五月四日委派葛正邦任校長。同年六月十六日,臨夏縣府通知將北街小學改為師范附小,由葛正邦兼任校長。十一月七日,根據教育部指令,“簡師一、二年級依照規定應改稱邊師,又該校簡師三年級是否已改為四年制邊師,仰仍照三年制簡師辦理,仰即查明呈復”的要求,學校將簡師一、二年級改辦為邊師。當時學制分四年、三年制兩種。開設課程有外國史(上冊)、國文、化學、本國史、外國地理、代數(上冊)、教育心理、生物學、教材教法、教育通論、農村經濟、植物、動物、算術、物理、公民、中國哲學史、中國民法總論、法學通論、大代數講義、有機化學、青年必讀文選、小兒病家庭療護法等(畢業前須分別學完)。邊師部增開藏文、蒙文、維文等課。學校經費全由教育部直接撥發。據查,一九四四年度(民國三十三年)撥發經費一十三萬九千八百八十九元(法幣),其中,俸給費四萬七千七百六十元,購置費三千元,辦公費五萬二千七百八十五元,學術研究費三千元,特別費一萬六千零四元,附小經費一萬七千三百四十元。當時學校共有教職工五十四人,其中,專任教師四十人,職員十四人。教師除少數由上面委派外,大多由校長聘請。教師每周授課一般在十二小時左右。薪金按教學質量、水平等評定,每月一百八十元至三百元不等,附小教師月薪在九十至一百四十元之間。學生除伙食費外,每年發書籍費一百元,零用費九十元,制服費一百元(均為法幣)。學校管理機構,校長下設教務、訓導、總務、出納、文書、庶務六組。各組負責人均由校長聘選任用。據一九四五年報表所載,聘任教導主任王聰,訓導處組長劉忠奎,總務組長陳繼超,出納組長王舟高,庶務組長陳南卿,文書組長劉繼高等。凡新生入學,一律要填寫志愿書、保證書,并交納保證費四元后,方能辦理注冊手續。一九四五年初,全國人民“反對內戰,要求和平”的斗爭又掀高潮,教育部即于民國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九日電令西北師范指出:“密呈有關機關函報,反動分子企圖籍(借)反對內戰,發動各地罷工、罷市、罷課之陰謀等情,合亟電仰,迅即預為防止,勿墮奸計為要”,要求西北師范嚴加防范學生罷課。同年四月校長葛正邦病亡,學校事宜暫由教育主任王聰代理。八月底國民黨政府為防西南聯大師生的斗爭波及內地,忙在八月底委派朱家驊(教育部長)的親信吳正桂接任西北師范校長,采取措施防止學生“鬧事”。吳正桂陰險狡猾,專橫獨裁,按其主子旨意,采取解散學生會、員生福利社,加強軍訓,整頓國民黨、三青團組織等反動措施,嚴加控制學生。但結果卻導致了進步學生反貪污、反獨裁的罷課斗爭,大長了學生志氣,大滅了吳正桂等人的威風。當時,學校共有學生二百七十人,其中師范部(高級)一年級二十六人,邊科(初級)四年級兩班三十四人,三年級兩班五十一人(女二人),二年級兩班七十人(女十一人),一年級兩班八十九人(女三人)。校長為吳正桂,教導主任鐵鴻業,訓導主任郭覲星,總務主任趙玠,專任教員二十三人(女三人),職員十三人(女一人)。一九四八年七月,因解放戰爭勝利推進,吳在師生的反對聲中辭職。同年十一月一日,又改派陳守義接任校長職務。國立西北師范從成立招生至四九年共畢業邊師部六屆,師范部五屆,為培養地方小學師資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解放后,該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校名改為臨夏師范。
3.康樂中學
康樂從一九三二年成立設治局,到一九四三年設縣的十年中,小學教育有了較快地發展。但由于沒有中學,小學畢業生要到外縣就學深造,成立中學成為全縣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一九三八年在臨洮縣府支持下,由地方賢達張漣倡導,以“平民工廠”為校址創辦了康樂初級中學。張漣首任校長,聘請李文明、王鐵舫、雍應慈等人為專任或兼任教師。招收初中生五十多人,因陋就簡開學。一學期后,因縣府不撥經費,學校被迫停辦。一九四三年縣教育科長高曉舟,征得縣長趙文清同意,并呈報省府準許后恢復。一九四四年底省政府委派高曉舟為校長,正式成立康樂縣縣立初級中學。招收初中一年級新生四十五名。任課教師有石獻珍、魏景清、張漣、何定濤。學校經費全由縣府支撥。學生來源主要是該縣七所完?。ㄐ轮谓?、蘇集、馬家集、景古城、當川堡、廷楊、新治女?。┊厴I生。一九四五年后,學校有了發展,班級、教師逐年增加,先后聘請趙萬嶺、何玉昆、陳維中、王行舟、田世英、王永霖、林光華、王世禎、孫美如、李茂春等任教。課程按當時統編教材規定教授。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時,畢業學生三屆,共八十七人。該校雖建校遲,發展也較緩慢,但為解放后康樂中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為地方培養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4、魁峰中學
魁峰中學是一九四三年在私立魁峰小學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解放前在臨夏地區私立的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初級中學。一九三六年七月,臨夏大河家回族開明紳士馬全欽(字廷斌、馬占鰲次子馬國良之長子),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擴大自己影響,并受私立云亭中學、青海昆侖中學的啟迪,憑借與馬步芳相互利用的關系,和自己在地方的威望,在自己家內創辦了魁峰(魁峰為馬占鰲的字)小學校。馬全欽任董事長,委派周中名為校長。學生皆是從清真寺轉來的滿拉。一九四○年又增辦魁峰女子小學校。一九四二年馬步芳資助辦學經費一萬大洋,擴建校舍,籌辦中學。一九四三年設立了三年制魁峰初級中學部,定名為私立魁峰中學。學校設立董事會,馬全欽任董事長,從青海聘來綻秀(回族,青海循化人。解放后先后任該縣教育局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任校長,教員二十多人(含小教),學生一百五十多人(包括小學生數),開設了英文、物理、化學、三角、幾何等課。教員待遇除全部供給食宿外,月發薪金五至六元(銀幣)。學生一律免費上學,不分男女、民族(主要是保安、回、撒拉、東鄉族,也有漢族)、貧富、一律住校。學校解決住宿、灶具,學生只帶口糧。為整校容校風,學校統一制做了校服,制定了校歌。在學校管理上,實行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設有文牘室、教導處、訓導處、管理處,分管教育、紀律、總務。各年級由級任老師負責。學生管理上,制定了升留級制度(成績優秀者允許跳級)、獎懲制度,并實行童子軍編制,進行軍事訓練。在教育上除文化課外,增開了勞作課,讓學生自織毛衣、襪子、帽子等,培養學生自理能力。至一九四九年,該校已初具規模,成了一所擁有小學(包括幼稚班)、初中九個年級,十個教學班,三百多名學生,二十多名教師,占地二十畝,校舍七十多間的有影響的少數民族學校。
5.云亭中學
私立云亭中學是一九三八年在私立云亭小學的基礎上擴建設立的?!端搅⒃仆ばW校實施概況》序言云:“先父云亭公,以吾邑文化落后,子弟多失學,爰于民國七年在西鄉韓家集創一學校,命名‘西區小學’”(馬鴻逵語)。西區小學為馬福祥于一九一八年所創辦,第一任校長梁竹崗。一九二八年因兵燹停辦。一九三一年馬鴻逵撥款修復,并以西區小學為中心,在韓集附近地區設立雙城、陰洼、新集、牙背莊等十所分校,聘請北平成達師范學校畢業生王國華為中心小學校長,統管各校。一九三五年八月,王國華辭職,馬鴻逵自任校長,馬毓貴任代理校長。一九三六年,馬鴻逵將西區小學改名為“私立云亭中心小學校”,設立由馬宣三為董事長的董事會(會員三十八人),負責領導。一九三八年馬鴻逵出資在云亭小學東側擴地兩萬六千多平方米,建成教室八座,禮堂一幢(約一千五百平方米),圖書樓、辦公樓及宿舍等。同年秋季,始招第一屆初中生六十余名,分初中班、預備班(初稱簡師班,后轉為初中班),聘請朱啟寰(美國哥侖比亞大學留學生)為校長,私立云亭中學正式開學。一九四一年,初中第一屆學生畢業,遂設立高中部。一九四四年第一屆高中十二名學生畢業,升入大專院校八名。一九四五年第二屆高中八名學生畢業。此時,全校學生二百多名,教職工二十五人,校長為李榮培。之后因經費拮據,部分外籍教師辭職離校,高中部停辦。校長李榮培辭走后,原小學訓導主任李恩華提任中學校長,后由白鵬飛接任至四九年。云亭中學創辦之后,訂立“艱苦卓絕”的四字校訓,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星期一全校師生向孫中山遺像默念三分鐘、誦讀孫中山遺囑、校長訓話、進行軍訓等,嚴格要求學生。為培養學生自治能力,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學生會等群眾組織,開展工作。該校經費由馬鴻逵從臨夏的房租收入中支付,不足部分由馬鴻逵另撥。教師待遇比較優惠,外地學生的伙食費、書籍費等,也一律由學校供給。所以,和政、永靖、臨洮等外縣學生到該校上學者較多。教師大多是聘請淪陷區的知識分子,因此學校辦得比較有生氣,教學質量也較高。如一九四一年在該校舉行的“九?一八”紀念活動,在臨夏地區頗有影響。該校中學部設立之后,隨即建立以馬鴻逵字“少云”命名的圖書樓,藏書兩萬余冊,內有《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漢書》、《中學文庫》等圖書。該校二十名兩屆高中畢業生,大多服務于新社會,不少對國家有所貢獻。一九四九年臨夏解放后,該校與臨夏中學、興華中學合并,成立臨夏區聯立中學。一九五○年秋,該?;謴?,改名“臨夏初級中學”,后又改稱“臨夏縣韓集中學”。
五、臨夏地區回民教育促進會
臨夏的回民教育促進會,原來稱為回教教育促進會。它是以“促進邊疆教育,發展回民文化教育”為名,由省政府組織設置,地方軍政界上層人士和熱心教育的一些紳士組成,并在地方募捐、籌劃經費,專事回族教育,帶有一定群眾性的教育機構。其體系分為省、區、縣三級。至于臨夏早期“回教教育促進會”的具體組織、成立時間等尚待考查。據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向省政府呈送的“為呈報改組經過及簡章名冊”一文稱:“臨夏向有回教教育促進會,很有悠久之歷史,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改為臨夏區回民教育促進會”??梢?,在一九三○年以前,臨夏地區已有回教教育促進會的組織及其活動。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省政府指示:“該會應定名為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該會應隸屬于甘肅省回民教育促進會,以免分歧……”于是,臨夏回教教育促進會被改組為“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并納入甘肅省政府所謂發展少數民族教育的渠道。改組后的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由馬步青任主任委員,馬步芳任副主任委員,另有書記長、書記及委員等十八人。從此,馬步青、馬步芳兄弟直接控制了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正確主張,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各族各界愛國志士的積極響應。臨夏地區也掀起了“宣傳抗日,團結抗日,抵制日貨”等革命浪潮。在這個形勢下,于民國二十七年由省政府指令改組的“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盡管起過一點作用,但實際上是有名無實,無所作為。就是甘肅省教育廳也不得不承認,它“辦理多年,仍無進展”。于是,省政府再次指令改組,并且堂而皇之地指出:“當此抗戰建國之際,促進邊疆教育,集中抗戰力量為目前切要之圖”。當時臨夏地區的軍政要員、回族中的上層人士、熱心教育的鄉紳,考慮到促進臨夏地區教育,非借助有勢者不可(以爭取經費為主要目的),便在改組時集議公推已經控制青海、并在臨夏地區有很大勢力的馬步芳擔任了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主任委員。另選馬瑜為副主任委員,馬靜波為教育長,馬為良等十三人為委員,于民國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再次改組成立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并制定了會章、工作計劃等。
該會改組成立后,由于借助于馬步芳的勢力,又由當地軍政要員馬瑜、馬為良及地方紳士張樂山等出面,在較短的時間內做了以下工作:
1.臨夏八坊十六處回民禮拜寺內,通過呈報省政府備案,均附設了小學。
2.積極發展“回民教育促進會”組織,于民國二十九年相繼成立了臨夏、和政、寧定、永靖四個縣的回民教育促進會分會。
3.借助馬步芳的勢力,在臨夏縣接管、改辦小學二十八所,使這些學校成為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從人事、經費等方面直接領導、控制的學校。并在部分學校委派阿文教師,增開阿文課程。當時所屬的二十八所學校是:枹罕、南關、劉家集、居家集、麻尼寺溝、尹家集、唐汪川、大河家、魁峰等八所高級小學校;麻蓮灘、西關、楊妥家、折橋(現東川小學)、胡家坡、袁家寺、小西六會、小西七會、唐汪白咀、趙家廟、大灘澗、王家嶺、鎖南、張家寺、何家觀、木葉溝、漫路集、大河家秀如、大善家等二十所初級小學。解放前夕,又在寧定縣接管、建辦買家巷、何家堡、雙泉、石那奴、祁家集、三甲集、排子坪、水泉、牙幽等九所完??;李家寺、董家河、馬家咀、古城、寺后子、謝家、五戶、張家、四甲、上集、上馬家、張家咀、克那、??导?、草灘、官坊、馬家大莊等十七所初級小學。在永靖縣也興辦了由回民教育促進會領導的紅崖子、楊家橋等小學。
當時,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所屬學校的經費,主要從以下渠道籌集解決:一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強行分攤給學校所在地的商號、牙行、斗行、客店、青貨行、船渡、酒飯行、毛行等,按月定額征收。二是靠學校學田征收的田租解決。三是靠當時政府撥款。四是馬步芳等軍閥用“賞賜”、“捐贈”等名義,“支持”經費。促進會所屬學校的教職員待遇,據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元月文檔記載,校長月薪最高三十元,最低十五元;教員月薪,如南關七人,每月共發一百四十五元,每人十元至十二元左右。
在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改組中,馬步青未被選入促進會。于是,他為了擴充勢力,獨樹一幟,于民國二十八年秋,選派自己勢力范圍內的學校教師去武威培訓,到第二年四至五月份返回后,在臨夏境內相繼改辦、新辦了十所青云小學,與促進會所管學校分庭抗禮。至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馬步芳獨霸西北一隅,權勢迅速擴大,遂將臨夏青云各校改為促進會所屬學校。為便于控制,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又將臨夏前河沿青云小學改為德馨小學,后易名“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臨夏德馨中心小學”,取消董事會,特從青海選派高鳳翔為校長主持工作。次年,馬步芳“贈”款四萬大洋,增設王寺、小西關、兩關集、斯巴思等四所德馨分校,所有經費全由青海駐臨夏德興海商號支付。教員月薪十八元左右,月給小麥一斗,年發冬、夏衣各一套。同年,馬步芳憑借其權勢,在甘肅省政府無以為阻,難以顧及的情況下,私自將臨夏西片的部分地方,即老鴉關寺莊以北、寺坡以西,至吹麻灘前莊的地區(包括麻尼寺溝、銀灘、掌子溝、小關、中咀嶺、寨子溝、居集西片、吹麻灘西片等),及和政縣新莊鄉劃為青海管轄,編為青海省循化一區,委派馬蛟任區長。隨即將斯巴思、寺莊、曹家坡、麻尼寺溝、癿藏舊城、馬家咀(中咀嶺)、居集、寨子溝、吹麻灘等小學,歸青?;亟探逃龠M會統管。另外,將接近這一地區的沈家坪(石原)、麻歐麻、梅坡、劉集、魁峰等小學也劃歸青?;亟探逃龠M會管轄。此時,甘肅省第五區回民教育促進會實際上全由馬步芳控制,委派其代理人具體負責,如一九四七年以前,命青海駐臨夏軍團長馬如麟全權負責。一九四七年后,因馬家軍閥忙于調兵遣將,妄圖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北,軍界人士無力兼顧臨夏諸事,于是,馬步芳便改派青海省卸任財政廳長(國大代表)馬丕烈,接替馬如麟任總董事長,統管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所屬學校,直到臨夏解放。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破壞國共協定,挑起內戰,馬步芳也提出“軍事第一”口號,在其統治地區內加重稅收,搜刮民財,抓兵派糧,強化武裝。同時,在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所管的學校內,實行軍事編制,增開軍訓課程,選派教員進行軍事訓練,進而在學校中派抓學兵,使所有學校的教學秩序遭到破壞,一時無人上學,甚至出現雇人上學之怪現象。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許多學校紛紛關門。于是,馬步芳又指令各學校挑選高年級學生,以到青海讀書為名,集中于西寧羅家灣“昆侖三分校”,整編軍訓,補充其兵員。
臨夏回民教育促進會的發展過程是極其復雜的,特別是馬步芳從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插手之后,使促進會這樣一個專事回民教育的,“不干涉行政事務為原則”(促進會簡章宗旨)的機構,在組織上、形式上以及對學校的管理、課程設置、教育要求等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后期,促進會所管學校都程度不同的帶上了軍事色彩,成為馬家軍閥欺騙社會輿論,培植私人勢力,補充兵員的場所。
五、 臨夏地區幾次較大的學生運動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八年抗戰中,全國大、中、小學生的抗日愛國運動,此起彼伏,不斷高漲,成為中華民族全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臨夏地區的學生運動,在地下黨員和愛國知識分子的影響和帶領下,也蓬勃開展起來。當時臨夏中學、云亭中學、臨夏師范等學校的學生運動是較有影響的。
(一)一九三八年,國民黨為加緊擴大組織,決議在臨夏中學成立三青團,并發展國民黨員,遂委派軍事教官王邦治對學生進行反動教育和軍事訓練。此事激起師生的極大憤慨,一致強烈反對軍事教員的法西斯教育。當時,學校英語教師楊毅和(中共黨員),堅持正義,與軍事教官針鋒相對,開展斗爭,并發動學生反對法西斯教育;楊毅和利用課堂及一切機會,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嚴厲抨擊國民黨反動當局妥協投降的賣國政策,博得全校師生的高度稱贊。不久,楊老師的革命行動遭到反動黨團骨干分子的告密,被縣政府綁架拘留。從而,全校愛國師生掀起反對暴行、營救楊老師的學潮。各年級學生紛紛罷課,要求釋放楊老師,并組織宣傳隊,走上街頭,高唱《保衛黃河》、《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救國,還開展愛國募捐,支援前線。這一斗爭的發展,使臨夏縣政府驚恐萬狀,終于公開釋放了楊毅和老師。這次斗爭使青年學生受到了革命啟蒙教育,揭開了臨夏地區學生愛國運動的序幕。
(二)一九三八年,私立云亭中學創辦。許多外籍教師,如聘請的校長、美國哥侖比亞大學留學生朱啟寰和李榮培、馬國春等前后來校任教。這些從淪陷區來的教師,積極宣傳進步思想,大大激發了學生抗日愛國熱情。一九四一年九月十八日,即“九?一八”十周年紀念日,云亭中學學生自治會自發組織集會,舉行紀念“九?一八”活動,特邀請該校地理教師馬國春介紹“九?一八”事變經過。馬老師繪制了東北形勢圖, 詳細介紹事變情況。當馬老師無比憤怒地控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搶占東北三省之后,任意蹂躪我大好河山,瘋狂燒殺戮掠,使東北三千萬骨肉同胞淪為亡國奴,無辜的人民被逼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慘情景時,痛哭流涕,泣不成聲。在場學生群情激憤,無不抹淚哭泣,并不約而同地唱起《流亡三部曲》。事后第四天,反動政府竟派來四名警察,拘捕堅持正義、宣傳抗日、控訴反動派賣國投降政策的馬老師。馬老師平時教學認真,熱愛學生,深受學生愛戴。尤其是他敢于在軍閥統治的學校中,利用講臺宣傳愛國抗日的革命行動,更受學生敬佩。所以,當學生一聽說警察來抓馬老師時,人人義憤填膺,立即行動起來,挺身而出,保護馬老師。學生會主席馬效融(現臨夏回中校長),帶領部分同學,高喊“打死黑狗!”的口號,率眾圍打警察。嚇得警察連聲求饒,再三解釋,說是奉命行事,祈求寬恕。于是,馬效融一面組織同學將警察驅逐出校門,一面安排學生雇用腳戶,于當夜護送馬老師轉移脫險。這次斗爭,使廣大師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為該校以后的學生運動起了先導作用。一九四六年該校又發生了一起廣大學生反對法西斯教育,痛打軍訓教官王××,并迫使其離校的正義斗爭。(三)一九四五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西北師范簡師畢業班學生,為揭發、反對學校校長等克扣學生生活費,大宗貪污師生制服費,而舉行了一次罷課、罷考斗爭。
抗日戰爭剛剛勝利,蔣介石便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內戰。為此,全國人民紛紛舉行罷工、罷市、罷課,反對內戰,要求和平。在此形勢下,教育部電命各大、中學校要“迅即預為防止,勿墮入奸計為要”。一九四五年五月國立西北師范校長葛振邦病死,由在任教育主任王聰代理校長職務。該人平時作風比較民主,能采納學生建議,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在學生中威信較高,有時,甚至不執行教育部錯誤的決定、指示。教育部為加強對西北師范學校學生的訓育防范,遂于同年八月任命吳正桂(教育部長朱家驊的學生)接任校長職務。吳到任后,獨斷專橫,采用高壓手段,排擠有威信、有正義感的教師馮忍等出校;令學生會、福利社等群眾團體停止活動;整頓強化黨、團組織;加強軍事訓練,限制學生自由。同時,將原有總務工作人員進行撤換,由他帶來的親信所代替。凡此種種,早已引起師生的強烈不滿。時至九月中旬,天氣漸冷,教育部撥來師生棉衣費計一百八十萬元(法幣),但到十月中旬,師生們仍不見吳正桂公開此事。于是,早已掌握撥款消息的學生會干部王萬英、張占魁、巨文義、徐致嚴、管仰仲(均為簡師部畢業班學生)等 ,以學生會名義去質問吳正桂,而吳正桂矢口否認此事。其實,吳正桂用極為卑劣的行徑,通過他控制的財會人員,全部侵吞了師生的棉衣費。從而,激起師生極大的憤怒,終于引起了學生罷課、罷考的斗爭。
開始,王萬英(現永靖四中教師)、張占魁(原鹽鍋峽電廠黨委書記)等,先在簡師畢業班學生中廣泛發動,組織串連,決定公開斗爭。擬定:1.向教育部發電控告吳正桂等人的貪污行為;2.趕走新任的財會人員;3.迫使吳正桂招回排擠出校的教師;4.要吳正桂公開承認貪污,向師生道歉;5.要吳正桂改變專橫作風,實行民主。廣大學生一致表示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并寫出誓言書,紛紛在誓言書上簽名蓋章。學生代表向吳正桂交涉后,吳不但不答應其正義要求,相反地與臨夏專署專員李學謨勾結,請李到校召開師生大會,恐嚇威脅,妄圖憑借權勢鎮壓學生。怒不可遏的學生,憤怒呼喊,迫使李等狼狽逃走。十月三十日,全校廣大學生在簡師三年級甲乙兩班學生的帶動下,宣布罷課、罷考(十一月二日為第一次月考時間),并一致決定,吳若不公開答應學生要求,決不復課。是時,學校財會人員已被組織起來的學生驅趕出校。學生舉行罷課之后,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派出親信調查了解組織罷課的學生名單。十一月八日,吳正桂向教育部發電:“本校學生王萬英、巨文義、張占魁、管仰仲、徐致嚴五名,在前教育主任王聰指示下,于十月三十日鼓動本校簡師三年級甲乙兩班學生擅行罷課,復于十一月二日第一次月考又擅行罷考,經一再勸導,該生等不但不悔悟,竟悔辱師長,干涉學校行政,種種不法行為,罄竹難書,似此怙惡不悛,殊堪痛恨……開除學籍,而儆效尤”。吳還先后串到臨夏中學、興華中學等大造輿論,說什么,“我們師范有共產黨在里面活動,煽動學生罷課鬧學潮”等等。罷課半月之后,在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吳不得不在師生面前公開承認教育部撥款一事,并恢復了學生會組織和員生福利社。此次罷課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
吳正桂專橫獨裁,侵吞公款的卑劣行徑被揭露后,對組織罷課的進步學生懷恨在心,尋找更毒辣的手段進行報復,欲置于死地。據查,當時學校給專署“密件(三十四)戌字第三十九號”報告中要求:“……茲請貴署,即將該生等押送了出境,以免防礙社會秩序而維本區治安,至為感荷”。在吳正桂得到教育部復電,并取得甘肅第五區專署(即臨夏專署)的支持后,于十一月十四日,臨夏專員及巡官帶領專署保安隊及縣政府警察二十多人,手持長短槍,趁學生上早自習時間,沖入學校。他們先將領導罷課的王萬英、巨文義、管仰仲、張占魁、徐致嚴帶到吳正桂辦公室,在軍警包圍下,開始審問。先由吳進行訓斥,吳說:“現在云南聯大由共產黨鉆到里面,正在鬧學潮,你們罷課鬧學潮與聯大有聯系,你們就是共產黨的嫌疑分子,今天宣布,開除你們”。王萬英等五位學生,當場提出質問,進行辯論。巡官和軍警大聲恐嚇,不允許學生說話,甚至還說:“你們說的越多嫌疑越大”。就這樣,在其他同學尚未明白軍警到校的真相,不讓王萬英、張占魁等五位學生說話的情況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倉促而詭密地將他們押解出校。除張占魁由警察押送到和政縣外,其余四人被押送到永靖縣交給縣政府,讓該縣負責送過黃河。并在當日通知上述五學生家長:“學生×××乃此風潮中為首學生之一,除已飭其離?;丶彝?,相應致函達貴家長,查照切實訓戒,嚴加管束,以便懺悔而免誤入歧途。”堅持正義、支持學生罷課斗爭的教育主任王聰,也被迫離開臨夏。十一月下旬,被開除的王萬英等四名學生赴蘭插入蘭州師范學校學習。不久,他們又向教育部寫信控告吳正桂。結果,吳依仗他任教育部長的老師朱家驊權勢,復以“共產黨嫌疑分子”為由,向全省各中學、師范發出通報,要求各學校不準收留。于是在蘭復學的王萬英等又被開除學籍。從此以后,這些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進步青年失去了上學的機會,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西北師范學校長達半月的學生罷課斗爭,雖然是以反對學校領導貪污開始,迫使校長吳正桂公開承認其罪過,最后又以開除組織罷課的五名學生而結束,但它在當時緊密地配合和支持了國內其他地區廣大青年學生反對內戰、要求團結、要求民主、要求和平的政治斗爭,對臨夏地區兄弟學校的廣大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在臨夏學生運動史上寫下了值得紀念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