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簡稱政協臨夏州委員會),是中共臨夏州委領導的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歸僑、臺屬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州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協臨夏州委員會是與自治州一起成長起來的,至今已走過了50多年的歷程。
1949年8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進駐臨夏縣城,臨夏獲得了解放。解放初期,中共臨夏地委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地區特點,于1949年10月,設立了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族事務委員會,由牙含章任主任,馬丕烈(回)、馬允生(東鄉)任副主任,王治國、張樂山(回)、黃祥(藏)、楊世杰(藏)、馬良(回)、馬福善(回)、拜學忠(回)、張質生、徐季直、魯子英、馬廷亮(回)、班志達(藏)、馬效融(回)、馬彥良(回)、馬克(回)、馬全欽(回)、祁文進、何玉林任委員,后于1950年9月更名為臨夏區專員公署民族事務委員會,由楊和亭任主任,馬允生(回)、張質生任副主任。民族事務委員會由各族各界代表人物組成,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擴大會議,有地方黨政負責同志參加,協商討論每個時期的工作任務及具體工作措施;傾聽各界層群眾的意見和反映,溝通思想,統一認識,共同探討、解決各個時期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在事實上起到了地方統戰機構的作用。1956年10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前夕,中共臨夏地委組織召開由188名各族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就籌備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委員會的事宜,與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協商,一致通過了地委提出的州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建議名單,并決定在自治州成立后擇機召開政協臨夏州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956年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臨夏回族自治州宣告成立。11月21日至23日,政協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臨夏州府所在地臨夏市隆重舉行,來自全州各族各界的81名州政協委員出席了會議,同時還邀請165名社會各界人士列席了會議。這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政協臨夏州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至此,政協臨夏州委員會正式成立。
臨夏州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成立后至“文革”前的十年時間里,州政協在中共臨夏州委的領導和省政協的指導下,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結合臨夏地區實際,圍繞黨在這一時期的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務,積極開展了政協工作,在政治協商方面,在協助國家機關推動社會力量貫徹執行政策法令方面,在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方面,在政治戰線、思想戰線和經濟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方面,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在聯系各族各界人士,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方面,以及團結、教育、改造各界人士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此外,還根據臨夏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的特點,廣泛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協助黨和政府調處了一些民族宗教糾紛,較好地發揮了政協組織的作用。這一時期,政協臨夏州委員會經歷了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共召開了10次全體委員會議,27次常務委員會議或常委擴大會議,10次駐臨夏市的委員擴大會議。自1957年8月起,州政協還舉辦各族各界民主人士政治學校,至1966年4月,先后開辦了12期,培訓人員650多人,促進了各族各界人士的自我改造。從1961年開始,響應周恩來總理的倡議,開展了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至文革前共征集各類文史資料稿件230余篇,近140萬字,先后向省政協選送了95篇、近50萬字的稿件,部分稿件被選入《甘肅文史資料選輯》。
1966年5月下旬,“文革”開始,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遭到嚴重踐踏,各級統戰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州內大批政協委員和各界愛國人士慘遭迫害,州政協機關陷于癱瘓,工作被迫中斷。1968年,州革委會成立,政協臨夏州委員會被撤銷。
1976年10月,“四人幫”及反黨集團覆滅,“文革”宣告結束,1978年底,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恢復人民政協組織的工作提上了各級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同年11月,中共臨夏州委根據省委指示精神,責成州委統戰部籌備恢復州政協。為此州委統戰部召開各縣(市)委統戰部長和州級各大口負責人會議,對州政協第四屆委員會的組成進行了討論協商,提出了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的初步名單,經州委研究審定后正式推薦了委員建議名單。1979年3月2日,州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舉行第九次常委(擴大)會議,對州委推薦的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建議名單進行了協商討論,決定州政協第四屆委員會由15個界別、144名委員組成,州政協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與州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同時召開。1979年3月23日,政協臨夏州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隆重召開,來自全州各族各界的一百多名州政協委員參加了會議,選舉產生了政協臨夏州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至此,已中斷活動13年的州政協正式恢復了組織。
從1979年3月州政協恢復活動至2008年3月州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召開,又經過了29年時間。在這一時期,政協臨夏州委員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政協全國委員會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緊緊圍繞各個時期州委、州政府的工作中心,組織帶領各族各界委員,認真開展了履行政協三大職能的工作,在組織推動委員和各界人士學習,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增強服務才能方面;在參與全州政治生活,發揮人民政協的協商、監督作用方面;在選準角度,發揮優勢,履行人民政協參政議政職能方面;在調動委員積極性,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參與和推動全州經濟建設及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事業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的成績。同時,州政協在自身建設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制定完善各項制度,使政協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州政協委員的界別構成更趨合理,愛國統一戰線的團結面進一步擴大,聯系面更加廣泛??傊?,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人民政協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政協組織在全州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